爱薇小说>军事历史>明末不求生>第六十八章 皇太极自有安排

清军十余万大军,主力兵马已经差不多都从真定城下撤出了。皇太极带着诸王贝勒已经抵达获鹿部署兵力,一支支器械精良的部队陆续西调,堵在了顺军出井陉口以后,前往真定解围的必经之路上。

真定和井陉之间的情报联系,早为清军彻底封锁截杀。顾君恩虽然布置了万余步卒出城,盯住清军撤围部队的尾巴,徐徐进击,但也还无力将真定城下的变化,通知给井陉方面——更何况即便是真定守军,也还有许多人认为清军是攻城不利、顿兵坚城之下,士气受沮,才被迫撤围的。

五月的河北,天气微微闷热,偶尔有两股热风吹过,倒不至于让习惯关外苦寒之地气候的满洲人难以忍受。

只是皇太极身体情况是这样糟糕,一股小风吹过去,人们都觉得他好像要飘摇折断在这风中。

豫亲王多铎带着葛布什贤超哈前锋兵转往先锋军方向后,洪承畴就跪倒在地上,他先向皇太极磕头,接着尝试性地问道:

“陛下,崇祯皇帝……崇祯皇帝尚在军中,此战还要树起崇祯皇帝的旗号吗?”

在真定城下的两座御帐,其实空无一人,不过是皇太极为了迷惑真定守军所做的障眼法而已。崇祯皇帝始终被皇太极控制在自己的左右,现在清军中有约三分之一强的部队出身明军,当然还有用到崇祯皇帝号召力的必要。

只是崇祯皇帝的御帐里空无一人,崇祯本人又这么长时间没有在公众面前出现过。明军内部不免传起谣言,有人大胆揣测,说是崇祯帝早在怀来之变以后,清军控制北京城的时候,就已经自杀殉国。

不少明军将领对这个谣言都半信半疑,心中肯定都怀有相当程度的疑窦。洪承畴和吴三桂花费了不少精力去澄清谣言,又到处安抚人心,才使得明军的骚动渐渐平息下来。

只是现在顺清之间决定天下归属的大会战即将爆发,这种关键性的时候,好像就连洪承畴都开始觉得,很有必要让崇祯露一次面,来安定明军诸将之心了。

不仅洪承畴如此,像吴三桂、高第、刘泽清等明军将领,不论他们内心对于崇祯皇帝的真实想法是什么样子,不论他们在内心的最深处,对于这个已经名存实亡的大明王朝,到底还有没有一分半毫的忠心。

这些人,都有必要在部下官兵,在朝野上下的面前,至少做一做忠君爱国的样子。

好几位明军旧将,包括吴三桂在内,都恭候在洪承畴的身后。不管怎么样,他们都得要如此做一做样子给手下人看。

皇太极望了一眼马前的明军旧臣们,心底感到一阵空前的荒唐和滑稽感。但他定力何等强大,脸上依旧没有丝毫波动,最后只是淡淡笑道:

“此事我自有计较。开战以后,我军照旧打出了崇祯旗帜,明国是我国家兄弟之邦,崇祯皇帝就如同我的亲兄弟一般。大战时分,他自会御驾出马,但阵前鼓舞将士们的士气。”

洪承畴听罢,当即又磕头说:“陛下已有安排,臣等自当效命!”

吴三桂和刘泽清等明军旧臣降将,他们互相之间都知道对方对于大明朝这条已经漏水的沉船,早就没有半分的眷恋。

只是考虑到部下中尚有许多忠于明朝的秦军官兵,要让这些人奋勇战斗,就还需要借用到崇祯皇帝的大义名誉。

几人在洪承畴之后,也一齐跪下磕头,齐声谢恩,好像皇太极果然是明朝和崇祯皇帝的亲兄弟一般。

一旁皇太极的那些汉人包衣奴才,心中都嗤笑不止。他们自己虽然也是汉人,其中一部分人是早年清军攻占辽东以后就被掠夺为奴的关外汉人,还有一些则是这些年来清军一次次破关劫掠时掠取的奴隶。

但这些包衣奴才自觉着是皇太极的家奴,又已经在清军的统治下过了许多年的日子,自感不比吴三桂这些明朝的汉奸叛徒,反而为清军的势大难敌感到与有荣焉。

包衣们觉得大清越强大,自己的生活就越有希望和光明。清军使得越多的汉人,像吴三桂他们这样变成一条摇尾乞怜的好狗,他们就更能享受到一种居高临下的、道德上的优越感。

“此战汉军亦当争先,剿贼之事,不分你我彼此。不论是清军,还是明军,此战建功者,我与崇祯皇帝都会倍加恩赏,几位将军,当努力好自为之……好了,诸将现在就赶快返回军中,我看流贼不期将至,获鹿一战,事关天下兴亡,不可不慎重。”

洪承畴和吴三桂又一次带头磕头以后,明军诸将才慢慢退去。接着皇太极召来了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阿济格是多尔衮三兄弟中最年长的一人,同样是性情最为残暴的一人。

多尔衮三兄弟在八旗中势力最为强大,一旦皇太极真的去世,大清的政治版图上,不论如何都会有这伙人的一席之地。

多铎和多尔衮都是精明强干的狡猾之辈,阿济格则是个头脑简单的粗暴之人。所以皇太极将手腕最高明的多尔衮留在大同,又让野心勃勃还是十分狡诈的多铎充任先锋将领,唯独留下阿济格在自己的左右,掌握中军。

天聪汗的用人用将之法,已经是在为自己筹划后事,更是在为大清打胜获鹿一战以后的政治版图,做平衡的布置。

“阿济格……我眼里总有些血丝,双眼常常看不到近处的景色,只能看到一片血红红的光芒……阿济格,你看到了什么?”

阿济格不解皇太极问话的用意:“没看到什么,无


状态提示:第六十八章 皇太极自有安排--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