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宣德帝身体虚弱张太后没有久留,与宣德帝寒暄了一会儿后就领着胡皇后离去,孙皇后则留下来照顾宣德帝。
“叩见皇上。”就在宣德帝和孙皇后说话的时候,内阁辅臣陈山和一名身穿七品官袍的精瘦男子进了屋,跪在暖榻前行礼。
“你们先退下。”宣德帝事宜陈山和那名精瘦男子起身后不动声色地吩咐金英。
金英闻言怔了一下,宣德帝的意思是要他也回避,这种情形非常罕见,随后躬身退了出去,以他对宣德帝的了解看来宣德帝有重要的事情要交代陈山。
“宋进士,拟旨。”等金英等人离开后,宣德帝咳嗽着向那名精瘦男子说道。
精瘦男子闻言一躬身,来到了一旁的案桌前,桌上已经准备好了空白的圣旨和笔墨纸砚。
这名精瘦男子是与方良一届的庶吉士,名叫宋伦,平日里寡言少语在那新晋的这批庶吉士中并不突出,心中对被宣德帝传来倍感意外。
宋伦在文渊阁待了这么久,自然清楚宣德帝的身体状况很糟,他并不相信鬼神之说,私下里对苏伯朗给宣德帝祈福一事是嗤之以鼻,认为苏伯朗是在装神弄鬼而已。
因此,立在案桌前的宋伦此时心情澎湃,如果他没有猜错的话宣德帝是要让他来写遗诏,这可是无上光荣的事情,足以光宗耀祖。
在宋伦紧张的等待着,宣德帝一边咳嗽着一边说出了圣旨的内容。
宋伦自然不会原封不动地把宣德帝的话记录下来,朝廷的圣旨都有特定的格式,他需要对宣德帝的话进行润色,但不能改变宣德帝圣旨的本意。
令宋伦感到吃惊的是宣德帝下达了两份圣旨,两份圣旨的内容截然相反,但均涉及到同一个人,那就是镇国公李云天。
不仅宋伦,孙皇后和陈山也对宣德帝的这两道圣旨感到疑惑不解,毕竟李云天已经葬身于京畿都督府大牢的那场大火中,随后两人就惊讶地意识到一个匪夷所思的事实――李云天并没有死于京畿都督府的大火。
在第一道圣旨中,宣德帝将李云天视为与北元勾结,意图谋反的罪臣,暗中谋划了京畿都督府大火以脱罪,将其斩立决,家眷流放西北。
第二道圣旨里李云天则是对大明忠贞不二的功臣,侥幸从京畿都督府大火中逃生,不仅官复原职,而且还凭借平定汉王、交趾叛乱以及击击溃北元军队主力的功勋进封为忠武王、太子太师。
两道圣旨拟完后宋伦朗声读了一遍,宣德帝确认符合他的心意后让陈山在上面盖上了玉玺,如此一来这两道圣旨就正式具有了法律效力。
“此事事关重大,不可外传。”宣德帝还有事要交代孙皇后,在让陈山和宋伦退下前神情严肃地叮嘱道。
“臣遵旨。”陈山和宋伦自然清楚事态的严重,连忙躬身应了下来,倒退着离开了东暖阁。
宋伦这个时候终于明白为何宣德帝会选名不见经传的他,由于他在庶吉士中最不显眼,故而社会关系单纯,与朝廷各派势力都没有什么交集,因此是拟旨的不二人选。
试想一下,如果李云天没死的消息流传出去的话将会在朝堂上造成极大的轰动,而宣德帝的两道圣旨倘若曝光,恐怕将会给大明招来一场劫难,很显然李云天不会坐以待毙。
与此同时,他也清楚陈山出现在这里的原因,陈山是宣德帝在东宫时的旧臣,可谓宣德帝嫡系中的嫡系,虽然能力和威望比不上杨士奇、杨荣、杨浦和蹇义、胡滢等人但却是宣德帝在朝堂上最为信赖的臣子。
陈山是宣德帝一手提拔起来的,又是一名儒学大家,因此绝对不会泄露宣德帝的这两道圣旨和李云天的消息。
由此可见,宣德帝为了确保消息不泄露出去可谓用心良苦,在满朝文武中找了陈山和宋伦。
“皇上,镇国公没死?”陈山和宋伦离开后,孙皇后压抑着心中的震惊一脸狐疑地望向了宣德帝,这个消息简直不可思议。
“他躲过了那场大火。”宣德帝微微笑了笑,咳嗽着说道,“这件事情事关大明江山社稷,万万不可告诉别人,连母后也要瞒着。”
“母后?”孙皇后吃了一惊,在大明恐怕没有比张太后更值得宣德帝信赖的了,可宣德帝竟然连张太后也要隐瞒,这令她百思不得其解。
“记住,此事牵涉到大明的国运,千万不能告诉任何人。”宣德帝沉吟了一下,郑重其事地嘱咐孙皇后。
虽然张太后是宣德帝最为信赖的人,可越王与他一样都是张太后的亲生儿子,而且平日陪伴张太后的时间比他长,先不说张太后可能会在继承皇位的问题上偏向越王,一旦越王知道其留在京畿的事情败露,那么必定会有所准备,届时恐怕更难对付。
很显然,越王像其他的朝廷权贵一样肯定在张太后身边和宫里收买了一些眼线来掌控宫里的动向,宣德帝绝不能让越王察觉出自己有所防范的事情,更不能让越王知道李云天还活着,只有这样那些隐身在幕后的居心叵测之人才会露出尾巴来。
尤为重要的是,孙皇后要是知道越王没走的事情肯定会心慌意乱,就是傻子也能看出越王此举的用意,她的异常岂会瞒过张太后的眼睛?届时在张太后的旁敲侧击下保不准就要把这个秘密泄露出去。
“臣妾记住了。”孙皇后见宣德帝神情凝重不像是在开玩笑,于是点了点头后答应了下来,宣德帝这样做肯定有他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