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之上,一只只外观近似球体的生物在地面上爬行,它们排成一条很长的队伍,井然有序的从一个湖泊的水池边跳下去。
这些是制取金属氢的队伍,它们球状的金属骨骼结构内,盛装满了液态氢,依靠着六条獠肢移动,体积与一辆卡车相当,占据绝大部分体积的是固态金属氢,真正属于生物体本身的并不多。
尽管生物体有大脑,但并不怎么发达,因此只是能简单听从采集者调遣且具备生命场的动物,到底它们的任务就不需要太高的智能,存在的意义就是携带着满满一球的液态氢,然后跳进湖泊拥抱死亡。
随着深度的下降,水压越来越高,生物体连同外界的水体,将内外压力调节到同一水平线,以此来免于细胞死亡,不过贫瘠的大脑因为缺乏养分已经坏死,所以这是一具活尸体,细胞还活着,但大脑已经没樱
细胞自发性的筹集着水体中的杂质,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最终会使自己的结构发生硬化,坏死,不过这是一个很慢的过程。
随着深度继续下降,到达一个非常深的地方,球状体积开始发生改变,因为压力太大,已经作用到原子结构的层次。
压力的提升导致两颗氢原子之间的距离在拉近,而这样拉近的结果是什么呢?
一个电子会被弹出,两个质子共用一个电子,原因在于最低能级的电子轨道上无法容纳下两个电子,氢气分子的同素异形体结构,也就在这样的压力下诞生了。
当然,作为封装液态氢的容器,外雇金属骨骼,也会在这种环境下被压缩,不过组成金属骨骼的元素原子序列比较高,只是被挤掉了一个层级的电子,还有其它层级的核外电子作为支撑。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在水压消失后,核外电子会被重新补上,然后容器骨骼的体积会重新恢复到常压大,而被压缩成液态金属氢的氢核,也会重新捕获核外电子,恢复成原先的液态氢。
这种事情采集者们当然不会任由其发生,不然大费周章的把这些液氢沉入水底岂不是没有意义了?
一段时间后,金属骨骼与水底相接触,此时的它是一个,水压的力是全方向且均匀,因此还保持着球体的外观结构,只是体积比原先上了许多。
球体上没有细胞,原先的那些细胞已经彻底的硬化为金属骨骼,再被压缩的金属氢外部,以原先金属骨骼为素材,重新构筑了一个可以在常温常压下稳定存在的金属骨骼容器。
而后,这个金属球因为密度的关系,逐渐的陷落进水底的软泥之中,不过这个‘软泥’不是死物,它是活的,是许许多多的钙质骨骼细胞组成的水底结构,它们会遵从生命场的指令,把这个装满了液态金属氢的金属骨骼容器推送给根茎,然后再通过肌肉推送,把容器送往地表。
这是一整个液态金属氢形成的过程,固态金属氢也是差不多的制造原理,只不过深度更深,水压更大更恐怖,所以难度更高。
被制造出来的液态金属氢,很快被采集者们给安排上,这是它们用于制造伽马防护层的材料。
液态金属氢被送往蜂巢加工。
液态金属氢正如它的名字那样,它是液态,不过这种状态下它仍然是分子结构,只是这样的结构比较特殊,是两个质子核共用一个核外电子。
分子层次的结构,属于采集者们有能力加工的范畴,为此住压力,把金属骨骼扁平化处理,液态金属氢会被一同扁平化,
液态金属氢的每一个分子结构,都会被整齐地排列,因为可活动的间隙刚好就是液氢分子的直径,因此只能在二维方向上进行分子运动。
到了这一步就可以实行进一步的加工,不过这个加工步骤需要在水底进行,而且是比之前加工液态金属氢的水底要更深的地方。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足够的水压形成固态金属氢。
加工好的液态金属氢并没有被投入深井当中,而是被根茎送往地底,水压的方向是全向性,这并不利于将液态金属氢加工成一面扁平且密度极高的固态金属氢,只会在固态金属氢成型的时候被压缩成一个球体结构,这不是采集者们想要的结果。
所以方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直接送往水底,在水底的最底部承受压力,因为是水底,水压的力方向也就趋向于单向,以这样的方式就可以得到一个扁平化的固态金属氢结构。
这样的构想起来简单,实际做起来却是很有难度,因为水压很大,这导致了水体密度高的惊人,只是普通的液态水却形似胶体一般,水分子之间的间距非常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集者们使用反物质形成强伽马射线照射水体,破坏分子结构,制造大量带电离子体,然后使用强电场进行排斥,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减掉水底一部分的水压。
趁着水压削减的时候,加工好的扁平液态金属氢连同金属骨骼容器一起,被转移进水底,将其安置好后,强电场就会消失,水压会恢复原来状态,液态金属氢在这个时候就会在强压下挤掉剩余的那个核外电子,形成由质子,也就是氢核组成的晶体结构。
加工过程中,为了不使其发生卷曲,封装液态金属氢的金属骨骼容器会被强电场吸附,牢牢地紧附在水底,另一面则是被通过强电场斥力给扣押,以保证金属骨骼的扁平结构不使其卷曲。
于是液态金属氢也就只能被迫维持着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