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了这么多年音乐,参与过不少歌手、乐队的专辑和单曲的制作,张林的专业水准当真不是盖的,在没有乐队也没有电脑辅助编曲的情况下,仅凭着一台合成器和手头现有的调音设备,愣是将《小苹果》的配乐给一段一段地扒拉了出来。
在杨昆这个半把刀听来,张林的作品和原版的相似度至少也在六成以上。
当然,这间音乐工作室的条件还是有些简陋,弄个伴奏带还成,要达到出版、发行的标准,还是要通过正规的录音棚去重新采样、录制。
提到正式录音,张林郑重其事地叮嘱杨昆:“这两天最好少抽烟、别喝酒、别熬夜、别吃辣椒,尽量多喝水,免得把嗓子熬坏了。”
杨昆不以为意地笑笑,“又不是我唱,怕什么?”
见他眼看着叶小换,张林才反应过来,“原来这歌是……咳,误会了半天,你怎么不早说?”
杨昆眨眨眼睛,“你也没问我呀?”
张林一拍脑门,“得,是我想当然了。”
看看表,离约定的时间已经过去了20多分钟,那位张导还没出现,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事耽搁了。
闲着也是闲着,杨昆就拿张林的工作室当成了ktv,用新鲜出炉的伴奏带录了几支小样出来,从中挑了支比较满意的翻录了两盘,一盘用作叶小换练舞时的背景音乐,另一盘准备提供给导演,供其了解歌曲要表达的意义和情感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故事创意、画面素材的拍摄获取及后期剪辑节奏和风格。
看他唱得好玩,叶小换的兴头也被勾了上来,征得张林的同意后,从杨昆手里抢过麦克风,一板一眼地跟着节奏学唱起来,玩得正高兴呢,听见有人叫门,才怏怏不舍地跟着他们出门会客。
“对不住,真对不住,临时有点急事,来晚了。”来人一进门就连声道歉,主动和张林、杨昆握手,“临出门前,团里有个同事找到我,张林你也认识的,就是刚子,说打算录几首新歌,想让我给他导片子,谈剧本谈得忘了点儿,实在对不住几位了。”
客气了几句,张林介绍双方认识。
其实不用他介绍,杨昆也认识这位年近不惑的演员兼导演,想当初,那部《忠诚》他可是看了好几遍呢。
和张导同行的是一位三十多岁的文艺男,自我介绍说姓王,是文工团里的编剧,被他拉来帮忙探讨剧情,写分镜剧本的。
从剧情来说,原版是把整部mv划分为“整容失败”、“偷吃jìn_guǒ”、“化身人鱼”和“生离死别”等几个分段剧情,隐晦地寓意出转世、重生和穿越等后世独有的狗血桥断,中间又穿插着主唱和领舞、伴舞们载歌载舞的画面,看起来太过令人眼花缭乱,中间的衔接部分也显得比较生硬。
考虑到现阶段国内音乐电视的整体风格和制作水平,杨昆并不打算搞得太过复杂,从头到尾就一个故事,牛顿被苹果砸到脑袋,从而发现万有引力,寓意着科技进步、技术革新,从而彰显苹果电子的产品特色和市场定位。
听杨昆简要叙述完他的构思,张导和王编剧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的神色。
“大开眼界,大开眼界啊。”张导轻轻拍着沙发扶手,感慨道:“坦白说,虽然我拍音乐电视只是兼职,可也算是业界的老人了,这几年跟不少知名歌手合作过,也不是没见过采用叙事类手法来拍摄的,却从没遇见过像这么突出、独特担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尝试,难度不小,压力也不小啊。”
杨昆笑笑,“张导过谦了。”
张导摆摆手,“我可不是谦虚,认真算起来,咱们国内第一支音乐录影带就是我拍的,当然了,那时根本不懂什么叫v,就是看着迈克尔?杰克逊等外国著名歌星的作品自个瞎琢磨的,今天跟你这么一交流,几乎完全颠覆了我此前的认知,此行不虚,此行不虚!”
杨昆笑着问:“照您这么说,是打算接这笔单子喽?”
张导用力点点头,“这么有意思的点子,当然要接!”
杨昆笑得更愉快了,“那么,咱们是不是该谈谈制作费用和周期了?”
“费用好说,即便不看张林的面子,就冲这个创意,我也得给你打个最低折扣。”半开玩笑地答了一句,他又表示:“只是这拍摄和后期制作时间恐怕不会太短,虽说全程在室内拍摄,画面素材什么的都好弄,但问题是这中间有不少需要用到电脑特技的镜头,这玩意可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转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话诚不我欺……”暗自感慨了一句,杨昆理解地点点头,“虽然我是外行,却也知道拍音乐电视是个系统活,服装、布景、灯光、化妆、造型等杂七杂八的事情都要考虑到,之所以赶在录音之前先约见您,也是本着这方面的考虑,另外还有伴舞的人选,也要张导费心。”
后世《小苹果》为什么能红?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不同的看法。
有人说它是跟风“电音舞曲”,有人说是靠病毒式营销,有人说是根据“耳朵虫”的原理传播,也有人说是音乐本身的力量,还有人说是拜移动互联网高效、便捷、社交性强的特有传播形态所赐。
但谁也无法否认的是,《小苹果》之所以能迅速走红,由鸟叔的御用编舞、《江南yle》骑马舞创作者李朱善亲手编创的这套销魂至极的“伊甸园蛇舞”绝对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