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3年,7月20日,立秋27日,辽东,辽东郡。
三艘星火级乘尚存的南风而来,进入了辽东郡东部的海湾,两艘径直向北,去了湾北的传统商贸码头,而剩下的一艘则转向南,停泊到了湾南岸的“北方伐木场”港口内。
梁恩就在这艘船上,他远眺了一会儿南边郁郁葱葱深不见底的山林,满意地点点头,便带人下了船。
“辽东郡”便是后世的大连,也就是之前辽国的苏州、金国的金州,之所以改了这么个名字,还要多亏东海人。
去年范龙城在滨棣路俘虏了辽王耶律古乃,这家伙虽然中了奥兰庆春一枪,但所幸有盔甲挡了一下,加上他身体强健,最后还是幸运地救回来了。于是此人在东海人手上便奇货可居了,甚至有股东嚷嚷着要割让整个辽东半岛才能还回去的。
但是后来一调查,才发现东辽国其实已经被蒙古朝廷控制得相当深了,耶律古乃本人并没有太大的话语权,若是逼急了那边,说不定会干脆换个新王上来或者去国置行省,那这个筹码就砸在手里了。
再加上管委会急于韬光养晦,并不愿意做出太多进取的姿态惹来外界觊觎,所以最后并没有在辽东割地回来,而只是象征性地讨要了一笔赎金,并且要求耶律古乃承认金州在东辽国的框架内“自治”,便把他放回去了。
所谓“金州自治”,和之前其实也没啥两样,本来那帮子契丹遗民在金州就是天高皇帝远谁都管不着,自治无非就是个名头而已。但有个名头就是不一样,至少这意味着他们多年的“努力抗争”终于有了回报,而且之后可以与西边的普通辽人展开正常的交流了,事业有再上一步的希望。
因此,金州方面与东海商社的关系再次进入了蜜月期,东海商社在这里也获得了一定的利益,主要是社属的船不用缴税了,雇佣当地人也变得更容易了,还可以在当地开办工商业产业。好处并算不太多,因为之前这里对东海人就是比较开放的,不过长远来看有利于他们在这里将影响力传播出去,对于未来的可能的辽东攻略有积极意义。
自治之后,“金州”这个女真人起的名字自然不能用了,但是辽朝时期的“苏州”又与江南苏州重名,很不方便。新获得了自治权的契丹人之前是想改名叫“辽州”的来着,但这个名字太正统了,又被耶律古乃反对。最后双方争执不下的时候,负责渤海事务的许嵩涛给了个提议,说既然你们是辽人,又是东边的一半,那这边干脆叫“辽东郡”吧。这个说法还不错,而且东海人的面子总是要给的,所以金州现在就改名辽东郡了。至于为什么跟汉四郡中的辽东郡重名,那就真是巧了。
辽东郡治是“复兴城”,也就是金州城的旧址。此地作为一个贸易口岸,经过几年的稳定发展,已经有了相当的兴旺气象。这从铜钱已经在贸易中恢复了流通就能看出来,不少山民都闻名往此地聚集,契丹人甚至还在金州城的遗迹上夯土修复了一圈城墙,勉强算是正式的城市了。
当然这只是聊胜于无,如果真有人来讨伐他们的话,别说蒙古朝廷、东辽国,就是高丽人来了,这个土寨子也抵挡不住。真发生那种情况了,辽东郡也只能指望东海人拉他们一把,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喜欢把子侄辈往东海国那边送,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同意了东海人在湾南岸修建一个伐木场就算复兴城失守了,至少还能逃过去上船嘛
这倒是个麻烦事,不过东海人也没什么办法。辽东半岛海岸线曲折,周边还有不少小岛,理论上到处都是良港,比如海军念念不忘的旅顺就是个好地方。但是此一时彼一时,对于现在的东海商社来说,良港那是一点不缺,缺的是人有了人,才能砍伐树木、收集山货、开荒种田、应征入伍、为商社和公民创造价值。所以,商社在辽东设立的第一个据点,没有放在其他险要的地区,而就在复兴湾南岸,以便就近利用辽东郡的人力资源。
梁恩从船上下来,一边朝岸上的棱堡走去,一边远望着南边的山林,是越看越满意:优秀的木材太多了
辽东郡这地方虽然面积不大,但是自辽朝以来便基本没怎么开发,到处都是大片大片的未经破坏的原始森林,其中有大量的柞树、山毛榉等优质船材,即使是普通的杉树、松树等也格外高大挺拔,质量比本土的同种木材也要好多了,简直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库啊
自古以来,优质船材便产自寒、热两带。热带自不必说,典型的代表就是柚木、铁力木等优质木材,但是东海商社的触角暂时还伸不到那里;而靠近极地的寒带虽然植物生长慢,但是经过千万年的积累,有着大量优质致密的优等树木。呃,其实温带也是有优秀树种的,但是温带往往文明诞生得早,人类活动频繁,好树早就被砍伐一空了,真是可惜。辽东虽然算不上寒带,但也积攒了不少好木材,而且更妙的是就在东海人鼻子底下,所以嗅着味道就过来开发了。
辽东郡开发项目由劳工部的原伐木组长刘一克主导。他招募了一百名退伍兵,建立了一个“武装伐木队”,在湾南建设了一个棱堡,取名为“北方堡”,然后就地砍出去。
北方堡的设计更倾向于早期方案,城墙同时也是居住空间,与其说是堡垒更像是六边形的居民楼。这个武装伐木队也正如其名,只是搭起一个伐木工作流程的架子,具体的工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