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1255再铸鼎>第537章 贫民窟

1266年,8月20日,胶西县,三和集。

三和集是胶西城南的一处新兴的外来人口聚居区,位于云溪河南岸。

云溪河是连接胶西城和大沽河的重要水道,沿岸少不了码头和商铺,因此也就有大量的就业机会。但这些设施多集中在北岸,而南岸多沼泽地,不怎么适合开发,有着大量的无主地。所以,从西边和海外前来胶州打工的人群自然地就聚集到了南岸,白日过河打工,晚上回来睡觉,渐渐地也吸引来了不少商店和廉价娱乐活动,有了些生活区的样子。

若是换了十年前,这么多“流民”敢跑到胶西城门口,早就被县衙的老爷们给赶走了。但是现在变了天,胶西城里是商会主事,而商会的老爷们无一没几处产业的,乐得有这么多廉价工人可用,因此不但不管,反而还出资在河上修了座桥便于南北来往,此后这片贫民窟就越长越大了。后来不知道是哪个股东看到了,给这里起了个名字叫“三和”,于是这里就以“三和集”的名字传承下来了。

类似的地方在城阳、蓬莱、临沂等地都有出现,或许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不过,虽说这里一片脏乱差的样子,看上去是个典型的贫民窟,但实际上这里的居民收入并不低,肯干的话一个月赚个几块银元并不困难,放在别的地方也是高收入了。只是,这些贫苦的劳动人民乍一有钱,并不愿意把这些钱用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宁愿忍着住窝棚,也要把钱存起来,而上面又不可能投入什么资源来对这里进行改造,所以就只能这样了。

现在临近中午,天气炎热,雇工们下了工歇息吃饭,正是集中最热闹的时候,南北人群来来往往。一行五人也随着人流,从云溪桥上来到了南岸,进入了三和集内。

这五人高矮不一,但无不身材壮实、脸色红润,又身着统一的红黄短衣,腰间还挂着兵器,一看就是有组织有武力的,因此一下子就引发了集口看场子的几人的注意——三和集爹不疼娘不爱没人管,但这么多人聚居肯定需要维持秩序,因此内部自然就产生了一些势力填补这些空白,也就是所谓的黑社会。

这些黑社会不但要向居民收保护费,还要担起责任来,帮助他们免除盗匪流氓的滋扰。因此他们就要瞪起眼来,紧紧盯着每日来往的人群,一来要把新来的移民记住好收钱,二来也要防止同行来砸场子。现在这五人一看就不寻常,因此便一下子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呃,不过他们毕竟干上这行才没几年,也没什么底气,不敢跟硬手过招,因此便躲在一边,支使了一个机灵的牙人过去,探探他们的底。

这五人正经过一个小面摊。摊主是母女二人,锅已经架起来煮着了却尚无生意,两人在一旁坐着糊纸盒,看到这几个壮汉有停留的意思,连忙起来招呼生意。

“大兄弟们,是要吃面么?俺家的面可好吃了,一分钱吃饱,要不要来几勺?”

“不,大嫂,我们是……”为首一个叫孙明周的大汉看着这位大嫂脏兮兮的手指,连忙摇了摇头,“我们想招募一些水手,敢问去何处方便些?”

“原来诸位是来募人啊!”回答的却不是这位大嫂,而是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一个黑小子。

他凑上前来,殷勤地对孙明周说道:“俺叫周二,人都叫我包打听,客官叫我周打听就行。你们要是想募人的话,去东边河滩戏台那里便可,好多汉子都在那边等着上工呢……各位要是路不熟,我也可以给引一下。”

孙明周上下打量了一下他,摸出一块一分的小钱牌扔了过去,说道:“行,领路吧。有什么新鲜事,也讲来听听。”

周打听接过钱牌,眉开眼笑地说道:“好好,各位请跟我来吧。几位兄弟是要募水手?正好我们这刚来了一帮北人,颇多水上出身的,有些技艺……”

说着,他们就从狭窄而泥泞的街道走过去。街道歪歪曲曲,街旁有一连串的小食摊和低矮的棚屋,还有些微型作坊。作坊里有缝衣服的、修鞋的、钉木器的、榨油的……即便是中午也不怎么休息,里面的人匆忙扒了几口饭,就继续投入到忙碌的生产活动中去了。

孙明周他们穿过街道,走到了东边的一处开阔地上。这里原先是云溪河的一处河滩,上面石子遍布,也不好挖窝盖房,反而成了三和集附近一块难得的宽敞空间,集里的居民憋闷了便来这里散散心,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聊天喝酒、信息交流的地方,甚至还有好事者用石头和木板堆了个戏台出来。

他们到达这里的时候,便见到河滩上到处有三五成群的男女或坐或站,有的拿着些东西在那吃,有的只是在干聊着天,不时有些工头模样的人喊了一嗓子,就有人站了起来跟着过去了。

他问了周打听几句,大概弄清了情况,就走到了那个戏台上,扔给看门的一块钱牌,接过一根棒槌把台上的锣鼓一敲,将场下人的目光都吸引了过来,然后高声喊道:“招人了!孙天和商行的少东家下南洋,招人上船!要身板好的,给二十元安家费,每月七块饷保底,干得好有赏,还能分南洋的肥地!愿意来的赶紧来报名,可以去官府过契!”

所谓的“官府过契”,指的是东海商社提供的一种公证服务,在册企业招聘到工人后后可以去各地的公证处登记,这样能给家属留下一个凭据,万一出了事可以找上门去。不然的话,在信息不发达


状态提示:第537章 贫民窟--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