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7年,10月8日,新河镇。
船只靠岸后,尚有一些手续要处理,这段时间李焅不能离开,就四处打量起了周遭的新鲜景。现在,他就出神地观察着河上的一艘挖沙船。
这艘船挂着一副“王”字旗号,是私人经营的,趁着封冻前的浅水期在疏浚河道。此船由两艘细长小船组合而成,中央夹着一个巨大的像是水车轮的机械,两侧船中有数十壮汉在脚踏提供动力,车轮不断从河底挖出泥沙,挖斗随着转动自然转向,将泥沙倾倒入后面的运沙船中。
运沙船并不大,装满之后就驶到附近的一处堆沙场将砂石卸下来,换另一艘运沙船继续承载。沙场中人粗筛之后,把沙堆到一边晾晒,不时有大车或船只过来将晒好的砂子运走。现在各地建筑业如火如荼,砂子作为重要建材自然能卖个好价钱,经营这些挖沙船的商家即使不要管委会的疏浚费也能赚不少利润,因此颇有不少人自费购船过来疏浚航道的。
这种粗犷的大型体力劳动初看很是壮观,但看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了。不过李焅倒是看得津津有味,从挖斗看似随意但暗中自有规律的翻动中看出了韵律感,直到背后一个声音打断了他。
“李员外,证件办好了!”
李焅转过身来,眯着眼看清了来人,便道:“哦,关秀才,有劳了。”
新河镇作为重要口岸,自然也有海关把控入境,外国人尤其是李焅这样的沦陷区居民必须登记办证才能入境通行。东海国规矩多,虽说吏员办事还算地道,但那一大堆规章也经常让初来客头晕目眩,因此就催生了一个规模不小的中介行当,通晓本地人情的牙人们汇聚在港口区,为外客提供有偿服务。李焅今日到岸后就雇了一个,也就是眼前这位关志远。
关志远也是这行中的佼佼者了,看他现在身上穿的这件深紫色的最新流行款挺阔修身风衣,就能看出他这段时间可是赚了不少钱。他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南边的黄岛胶州一带活动,不过现在北风季,南客少,他便转移到了北边的新河镇来揽活,于是今天就匹配到了李焅他们。刚才这一阵子里,他就去帮他们代办入关了。
李焅从关志远手上接过几张厚纸做成的临时通行证,拿近了一一辨认,把自己的那张留下,又把剩下的依次分发给几个随从。这事还真得他亲自做才行,因为他的这些随从都不识字。
关志远看到李焅把证件拿到眼前还眯着眼看,意识到赚一大笔回扣的机会到来了,于是微笑着说道:“李员外周身书卷气,平日一定饱读诗书吧?”
李焅受了奉承,心头舒坦:“哪里,哪里,略读了几百本书罢了。”
“几百本?”关志远一副惊讶的样子,实际上他真的很惊讶,“即便在南朝,如此博学的大儒也凤毛麟角啊!先生可真是了不起。哦,我就不行,读点书就眼睛痛。”
李焅感觉很满足,这就上套了:“哈哈,我读书也很是劳累了这双招子,到现在都眼目不明了,不过书中自有真意,就是忍不住去读啊!”
关志远竖起了大拇指:“在下可最佩服李先生这样的饱学之士了。听说先生是来东海求学的,那可真有好多书可读了……至于眼疾,在下可推荐一物,必对先生大有助益!”
……
“哎呦,真的清楚了!”
出了港区后,李焅被关志远带到了新河镇上的一家眼镜店中。当他在店里试戴了一副低度数眼镜后,立刻发现世界清晰了起来,不由得由衷地发出了赞叹。
透镜制造是东海商社早年就开始攻关的技术项目之一,也在很早之前就小规模扩散到了民用领域,近年随着玻璃质量、加工技术和测量体系的进步,品质也提升了不少。现在的制镜业在技术上仍然非常原始,大量依赖手工作业,无法严格保证一致性,也无法像后世那样精确地验光并按照屈光度和散光来进行匹配,只能大致从一堆度数不同的镜片中挑选两个合适的。
即便如此,对于少数饱受眼疾困扰的人来说,能够矫正视力的眼镜依然是再怎么称赞也不为过的宝物。既然是宝物,价格自然也就不会低,但这年头能有视力困扰的一般不会是穷人,他们出得起钱。因此,眼镜业能获得高利润,也就能支撑着配镜店四处开花,也支持着他们能给介绍客人入店的中介高额回扣。关志远就是和这家店有合作关系,才把李焅给诓来了。
当然,对于李焅来说,也不能算是被“诓”了。他对这种亮晶晶的架在鼻梁上的玻璃片爱不释手、相见恨晚,恨不得当场把它买回去。
于是老板也趁机大献殷勤,请他坐到了视力表前,为他量身匹配镜片。
“……上,下,下……左……唔,看不清了。”
“好嘞,那左眼就是四百度了。喏,左四百,右五百,您先戴上这个试试,先看近,再看远,可能会有点头晕,适应一会儿就好了。”
“哗,真清啊,感觉年轻了十岁哇!掌柜,就给我配这副吧!”
“承蒙惠顾,不过您也别急,先戴着走一会儿,要是有什么不对也可以修改。”
“哈哈,掌柜你可真是与人为善,比我们那边的黑店可是强多了。”
“先生谬赞了。小店小本生意,薄利经营,就靠一个‘诚’字攒些口碑好传家,自然得尽心尽力。”
李焅戴着眼镜走了一会儿,是越来越满意,当即命人取出五块银元,选了镜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