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忠话音刚落,立刻就有好几人发出了赞同的声音。相应的,以粘合南合为首的一帮人则对他怒目而视,恨不得要生吃活剥了他。
实际上,现在的蒙元朝廷内分出两股持不同意见的势力:东进派和南下派。
东进派主张先收复山东诸地,统括北方的力量,再南下灭宋,蒙古人和色目势力大多持这个意见。
而南下派则认为山东群雄是硬骨头不好啃,反而南宋软弱可欺,不如先南下灭宋,等到对山东形成了包围,那么对付起来就容易多了。一众汉臣,包括刘秉忠、史天泽和投诚的刘整等人都倾向于这个方案。他们甚至还在刘整的主导下制定了一整套《灭宋方略》,主张先夺取襄阳,再顺汉水取鄂州,之后沿江东进,一举攻灭江南朝廷。其中,如何以堡垒围困,如何屯田,如何造船,如何训练水师,如何运兵,都写得清清楚楚,堪称一绝。也正是因此,使得他们的底气相当足,据说忽必烈本人也更倾向于这个方案。
当然,除了这两派,还有一些别的意见。比如以郝经为首的和平派,主张别打了,就这么静观其变把。还有一个西征派,主张重走一遍太祖爷成吉思汗的西征路,整合西边已经不听号令的诸汗国的力量,再全力打回来。甚至还有主张经蒲甘打去印度的,也不知道是不是看地图看魔怔了……总之,这些派别声势都不大,主流还是东进和南下两派。
虽说朝廷刚打完一场西征,暂时无力再次出兵,不过不妨碍他们在朝堂上口诛笔伐互相指摘,文斗倒是比武斗还热烈。
本来东海人这次蹬鼻子上脸,让东进派一时占了上风,但经刘秉忠这么一番胡搅蛮缠,局势竟然被扳了过来,南下派再度把控住了局面。不过东进派也不肯认输,再次跳了出来反击,一时间大殿中唇枪舌剑,好不热闹。反倒最初的肇因,东海人出现在黑水流域的事被忽略了。
忽必烈铁青着脸看着他们,不过心里却松了一口气。他本来对后续的进取自有计划,现在尚不是大战的时候,只是出于面子考虑不得不怒一下,现在群臣们吵了起来,混淆了重点,反倒有台阶可下了。
“既然如此,”忽必烈扫视了一眼下面的群臣,盘算着使节的人选,“那就先遣使去质问东海国,就让……”
“报!”
正在此时,殿外却突然又有一份急报传来,将所有人的目光吸引了过去。
一个太监急匆匆地走上前去,取过信件,小步快走呈给了忽必烈。
信件的封面用蒙汉双语写成,其中蒙文是今年作为“建国贺礼”一同颁布的“新制蒙古字”,也就是国师八思巴结合藏文创制的一种拼音文字,字型方方正正的,看上去和篆字有些像。后世这种文字已经消亡,不过颇具艺术价值,有些蒙古族同胞会在装饰用途使用。也正是因为这种文字在,使得不识汉字的忽必烈也能看懂上面的内容。
不过,当他看到是辽阳东京总管府送来的急报,不禁皱了皱眉头,拆开之后,先是扫了一眼,然后立刻气血上头,细读了一遍,就把信狠狠地掷在了地上,大吼道:“高丽反了!东海蛮子也反了!”
什么?!
群臣听了,立刻面面相觑……高丽反了是什么情况?这怎么又牵扯到东海人了?!
之后,忽必烈命太监将信读了一遍,他们才明白了信中说的是什么事。
实际上信中说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今年盖州一带出现了大量移民的踪迹,他们在原已荒废的熊岳县一带屯垦(盖州位于辽东半岛西岸,原有建安、汤池、熊岳三县,但乱世过后人烟稀少,其余两县全部并入建安县中)。这事确实奇怪,但因为移民们只是种地,并未有侵略迹象,所以辽阳路并未立刻上报,直到第二件事的发生,才让他们意识到大事不好,快马加鞭把急报送了过来。
第二件事就是高丽权臣林衍造反了!
今年初的时候,高丽国王王禃遣使来报,说国内诛杀了权臣金俊。这本是好事,金俊在之前的十几年里一直把持高丽国政,对朝廷的要求百般推诿,让忽必烈很是不满。他若是死了,自然是大快人心的。此事甚至成了元朝立国大典上的“功绩”之一。不过,等到前不久,王禃派他的世子王愖入朝,而当王愖到达辽阳并向留守官员哭诉之后,他们才知道事情完全不是这样。
金俊确实被诛杀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忠于朝廷的王禃就此掌权。恰恰相反,诛杀金俊的是他的手下林衍,而这个林衍与东海人关系密切,并且一向对蒙古人持强硬立场,干掉金俊之后就立刻废黜了王禃,转而扶持他弟弟安庆公王淐即位,夺取了高丽的国政大权。在此之前,金俊尚且知道与蒙古人虚与委蛇,逢年过节多少象征性送点礼物过来,但林衍掌权后,立刻停止了所有表示臣服的行为,要对朝廷抗拒到底了!
两件事情联系到一起,合着这事是有预谋的。越境屯垦的一定是东海人,他们是为了侵略辽阳路,与高丽人里应外合,夺取辽东!所以官员们立刻就写信报来长安了。
呃,实际上他们真是冤枉东海人了。越境屯垦的事确实有,毕竟光黑龙江一条线还不保险,从南向北逐渐试探蒙元的底线也是不可少的。但高丽的事变真不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