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日月永在>第二百九十三章:他说人民万岁
再买丫鬟。”

矫枉过正也好、偏左也罢。

中原的国情就是如此,一项新的政策出台,要么是东风压倒西风,要么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当然即使如此,丁景福也没有敢赶尽杀绝的把所有家丁都遣散,严令地方必须要给这些煤商豪强留下足够他们商业运转的人手,不然这些煤商不能运煤,商税就会下滑,到时候一样是任务不达标,还是死路一条。

丁景福虽然懒得管那些豪商大户的死活,他的眼里只有他自己的死活,但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他还是拿出了一省布政使的智慧来的,该狠的地方毫不留情,但该留余地的地方,他也是严格要求府县一级,并且派专人时刻监督查办。

“对于胆敢不从的,定罪抄家!”

破家县令、灭门府尹。

在古代,一个府的知府主官都可以轻易定黎庶百姓一家的生死,何况丁景福这般的一省封疆?

他不把计划指标完成,他自己就得上断头台。

上行下效,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下属。

丁景福发飙,他手下的知府、县令则就快发疯了。

既要抓丁口田亩、还要抓经济发展,两手都要抓,两手还都要硬。

以前怎么没发现,原来我们这些当官的这么能干呢?

就在这么短短不到三个月的功夫,在保障山西煤商总会的煤运没有受到影响的基础上,山西愣生生清理出来将近十万名半大小子和姑娘!

杨士奇说的没错,事在人为!

只要大明这群官僚想做,就没有做不到的事。

只是他们平素里懒散惯了,怠慢惯了,真把他们逼上绝路,他们就能爆发出比平时强大十倍不止的干劲和斗志。

“先干他一个小目标。”

几乎各府县一线都扯起了横幅,杨士奇这句金句成为鞭策基层官员胥吏奋斗的箴言,所有人都在为五年计划而努力。

而像沿海清理出来、多出来的大批家丁仆役,则被遣送到河北编户,那些几百上千年来跟官僚阶级沆瀣一气、一体同心的地主豪绅在这一次大规模的清查运动中,被他们曾经依附的官员狠狠的捅了一刀。

“做买卖就好好做买卖,养那么多下人干什么?出个门前呼后拥的,你到比本官还气派了。”

一个福建的富商,占地近百亩的宅院里养着几百名下人,当地的知府知道后都觉得不可思议。

什么时候大明的商人都那么嚣张了?

朝廷放开商禁才六年,这群资产阶级就开始迫不及待享受奴隶主的高高在上?

也是这个发现,都没等内阁立法,地方反倒开始出台临时条例。

“非商运行为需要,一户不允许超过十名家丁仆役。而需要行船、押车的商户,持有效经商许可至衙门申报家丁数量,实际清点中不得超出申报数量。”

官僚阶级算是正式跟豪强乡绅阶级走上了对立面。

而在这种局面下,很多事情也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就比如江南清理出来的人口因为没有多余的土地耕种,就会被充到河北垦荒,这样一来就算是一方出人口、一方出土地,双方合力实现新增在册丁口和田亩数计划。

通力合作,大局为重。

“集中力量办大事。”

求是报每一期的刊文都在渲染这种如火如荼的社会氛围,让朱允炆甚至有一种恍惚,这种全天下闷头向着一个目标奋斗的气氛,就好像他小时候,他的爷爷,一名老红军的老年回忆时那般。

“当年那位大手一挥,全国一心,都有着移山填海的昂扬斗志,这天底下,也就没有什么难事,因为人民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那个五零年代、六零年代创下的奇迹吗?

朱允炆抄起内阁的抄报,看着这几个月内各省陆续汇总的成绩,陷入沉默当中。

如果这辈子在这个时空,他能有这个荣幸致敬伟人做几件大事出来,倒也是死都瞑目了。

念及至此,朱允炆心旌神摇,召来了胡嗣宗,他要刊文登报。

“记大明建文五年国家财政岁入,粮四千二百万石余,银四千余万两,布匹丝帛若干、水银茶叶朱砂若干

收入虽再创新高,已超唐之天宝,然其通算下来。天宝年间,朝廷一千万贯岁入可购七千一百万石粮,粮价比今朝便宜近一半。

而在银钱的岁入上,我大明建文五年,甚至还没有追上南宋半壁江山。”

在最新一期的求是报上,朱允炆这个皇帝罕见露面,亲自书笔,给当前火热的形势浇了一勺滚烫的开油。

“两百年的岁月,我大明还赶不上南宋朝廷。不仅丁口不及、税赋不及,连百姓之生活所需的开销物价,甚至还没有八百年前之大唐低廉。

朕不禁想问一句:自先民之今朝,无数明君能臣都在做什么?时间,又都被我们浪费在哪里了,遗失在哪里了呢?

时间,被我们失去在战争上,失去在异族入关这几百年,每个昼夜交际时惊惶于铁蹄声声之下。

春秋苦短,再无青骢。

我们这一辈懒惰下来,则子孙后代就要忙碌起来,我们这一辈奋斗起来,则子孙后代便可轻松下来。

而今朕定五年计划,其心为天下苍生计。只盼假日功成,朕必永不加赋,以盼百姓面上再无饥色苦寒。

自古以来,唯上下同心者胜,只要朕、内阁和百姓能够站在一起,齐心协力,撸起袖子加油干,则我们曾经失去的这几百年


状态提示:第二百九十三章:他说人民万岁--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