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明末之再造天朝>104.救援皮岛
下们估计都要跑光了。如今听到柳如是要把他们收入官府,给个出身,而且郭长生本人还许诺了官职,这就是个大大的惊喜了。

对于这些戏班子成员而言,无疑是一步登天了。当官啊,再大胆的戏子们也不敢幻想有这一天。郭长生和成员们毫不犹豫的答应下来,至于戏班子,有了官身,还要啥自行车啊。但是结果往往出人意料,戏班子不但没有解散,还要大大的加强。郭长生他们不但要重操旧业,还要带新人,演出柳如是她们新编的曲目。

按照鲁若麟给的方向,新编的曲目叫《流民王小二》,描写的就是流民王小二历经重重困难,克服了饥饿、寒冷、死亡,最后来到兴汉军,开始新生活的故事。济州岛民众绝大多数都是难民出身,这样的故事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为了写好这个曲目,柳如是她们深入民众当中,收集他们的经历,再进行艺术性的加工,拿出了最后的剧本。新剧目的表现形式完全脱离了戏曲的范畴,更像后世的舞台剧。布景、背景音乐、直白的台词、众多的人物同时出场,这样的新型艺术方式让柳如是非常着迷。

为了演好这出新剧,柳如是精挑细选了一批演员,服装道具尽量真实,不断的进行排练,最后在通过了鲁若麟的点头后才开始公开演出。

公演是在济州城的中心广场进行的,这个广场是济州城最大最繁华的广场,当初在规划的时候就留足了面积,用来举办大型的公共活动。

这次公演鲁若麟带李雪晴、雪梅、王四水夫妇,还有许多兴汉军高层进行了观看,济州城的众多商人百姓更是将广场围的水泄不通。

不出意料,《流民王小二》大获成功,受到了民众的热烈追捧,当天就加演了三场,依然阻挡不了民众的热情。这出新戏立马就成了济州城的热门话题,热聊榜的榜首,热度居高不下。

大受鼓舞的柳如是工作热情更加高涨,大肆招募人员,组成了三个剧组,在兴汉军范围内巡回演出。剧组走到哪里,哪里就会掀起热潮,更是有很多人追着剧组看演出,妥妥的追星粉丝。

文宣司一炮打响,取得的成绩非常亮眼,在潜移默化间树立了兴汉军的良好形象,令民众们更加感激鲁若麟,也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当鲁若麟需要他们挺身而出保护现在的一切时,相信他们也会更加踊跃。

这就是宣传的作用。

除了组织演出,文宣司还创办了《兴汉月刊》,用来刊登一些重要的时事评论、外部消息、章,鼓励大家创作优秀的作品,还承诺了稿酬。当然要求是要用白话文写作,因为《兴汉月刊》面对的是整个大众市场。

《兴汉月刊》的第一期头版就是鲁若麟撰写的评论文章《论王朝之兴衰》,在济州岛引起了轰动。

鲁若麟的文章通篇白话文,只要是识字的人都能看懂,而且创造性的加入了标点符号,使得断句不再是难题,也少了很多争议。好在鲁若麟在济州岛威望太高,没人敢质疑。要是在大明,保证会被那些文人们批判得一钱不值。

在文章里,鲁若麟的论点并没有着眼于一朝一时,因为王朝灭亡的原因各有不同,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不能一概而论。如果真要总结各个王朝的灭亡原因,那完全可以写一部鸿篇巨制。但是王朝的兴衰却总是有迹可循的,鲁若麟主要谈论的就是土地和人口。

很多时候,文人总会把王朝的盛世归结于君明臣贤,把主要的功劳归功于人,标榜人治的作用。并且经常用前朝的盛世明君来激励后世的君王,亲贤臣远小人,潜台词就是“我是贤臣,重用我吧”。至于社会最重要资源——土地的分配问题被刻意的忽略了,即使大家都知道土地兼并的危害。

以前对这个问题有清晰认识的多为士人,普通百姓并不清楚其中的原由,现在鲁若麟就直接掀开了这层窗户纸。

自秦汉以后,华夏王朝基本已经占领了周边适宜开发和耕种的所有土地,版图面积大致固定了下来。这就造成华夏的耕地面积处于一个固定范围,在耕作技术没有太大进步的前提下,能够养活的人口也是有一个上限的。

而且这个上限只是理论上的,如果大量土地集中于少部分人手中,普通百姓凭借少量的土地,或者做佃农,根本养活不了太多的子女,这个承载上限还会大大降低。

一旦人口数量超过了这个上限,耕地养活不了这么多的人口,要么出去占领更多的土地,要么减少人口。而华夏周边适合耕作的土地已经没有多少了,即使有,以目前的技术条件开发成本也过高,当权者并没有向外拓展的动力,那么只剩下减少人口这一条了。

当然减少人口并不是主动的杀死治下的百姓,而是当权者即使明白土地兼并的危害,但是当需要自己舍弃利益时,又会变得心存侥幸,直到活不下去的百姓造反。

一旦大规模的农民造反形成,基本也就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了。而争顶之战并不是你想什么时候结束就结束的,当新的朝代建立时,都会发现人口经过战乱而大量减少,原有的土地大户绝大多数也被消灭了,大量的田地无人耕种,土地资源也开始重新分配。

这个时候的主要问题就变成田多人少,朝廷就会分发田地、鼓励开荒、奖励生育。这个时期只要不发生太大的意外,因为社会矛盾缓解,百姓人人有田安心耕种,基本都可


状态提示:104.救援皮岛--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