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嗣昌听完了鲁若麟对苏禄的详细介绍,发现虽然上面的金银铜矿非常诱人,但是以朝廷目前的情况根本无力获得,属于典型的可望而不可即。
“要是早知道此地有如此多的金银,当初三宝太监将其占据该有多好。”杨嗣昌的意思非常明显,当初三宝太监时朝廷想要拿下苏禄非常简单,现在则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阁老,难道金州军和郑总兵不是朝廷麾下的兵马吗?”鲁若麟似笑非笑的问着杨嗣昌,让杨嗣昌有点尴尬。
在潜意识里,杨嗣昌还不习惯将鲁若麟和郑芝龙手下的兵马当朝廷兵马来看待,因为这两位都是在外面成长壮大起来之后归顺朝廷的,并不是朝廷自己培养的,在信任度上面天然就比较低。
这次鲁若麟能够奉命进京,已经大大超出了朝廷的预期,也大大增强了朝廷对鲁若麟的信任,要知道郑芝龙到现在还没有来过京城呢。
好在杨嗣昌这么多年的官场也不是白修炼的,尴尬的表情转瞬即逝,问道:“兴汉和郑一官有意苏禄?”
无利不起早,鲁若麟和郑芝龙肯定不会无缘无故的帮朝廷分忧解难,里面肯定有巨大的好处。而且即便拿下了苏禄,朝廷在那里也没有话语权,真正说话算数的还是掌握制海权的鲁若麟和郑芝龙,所以杨嗣昌的态度并不是那么积极。
不过如果鲁若麟和郑芝龙有意将目光投向南洋,杨嗣昌也愿意乐见其成,那样对朝廷的威胁就会小很多。只是现在的抗奴大业又离不开鲁若麟的支持,所以杨嗣昌内心里还有点纠结的。
“郑芝龙是否有兴趣下官还不清楚,但是下官对苏禄还老也知道,金州军以工商为主,粮食供应一直是个大问题,寻找一个能够稳定提供粮食的渠道一直是金州军的头等大事。”
“以前还可以从朝鲜和江南输入粮食,但是这两个地方富余的粮食毕竟有限,不可能无限量的提供。而且我大明的粮食产量本来就不足,很多百姓都没有粮食吃,金州军买的越多,没有粮食吃的穷苦百姓也会越多,长此以往是会出大问题的。”
“本来大员岛面积足够大,也很适合粮食种植,但那里是郑芝龙的地盘,实在不好插手,所以思来想去,还是苏禄合适一点。”
“远是远了一点,但是面积更大,而且矿藏更多,可以产出更多的金银和粮食。从长远看,把苏禄拿下来还是很划算的。”
鲁若麟毫不掩饰对苏禄的野心,说到苏禄两眼都冒光。
“老夫也觉得如果苏禄真像你说的那样好,确实值得拿下来。不过鞑子怎么办?现在鞑子才是最大的威胁。”杨嗣昌怕鲁若麟顾此失彼,最后影响了对满清的战事。
“阁老放心,下官知道分寸,并不是现在就要开始南下,只有击败了鞑子才会考虑苏禄的事情。而且西洋人在苏禄的势力也不小,没有充足的准备是不会轻举妄动的。”
“一旦与鞑子的战事趋于稳定,海上作战的可能性将微乎其微,放着这些战舰不用太浪费了,那时就可以考虑南下了。”
“要想解决朝廷的根本问题,对外扩张寻找新的土地势在必行,朝廷也应该早做打算才行。否则要么将那些流民杀光,要么流民将那些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们杀光,重新分配土地,不会有其他的结局。”
见鲁若麟不是要盲目的扩张,杨嗣昌顿时放心不少。对于鲁若麟的警告,杨嗣昌深知其实后一种可能性更大。
一旦国家陷入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基本上也就意味着改朝换代了。即使不是,朝廷也不过是苟延残喘,慢慢走向灭亡而已。
“你的建议老夫会慎重考虑的。”杨嗣昌不会轻易的下结论,他需要通盘考虑得失。
“下官还是那句话,与其让那些失地的农民饿死或者加入流寇造反,不如将他们送出去。是送到辽南也好,送到大员也罢,或者以后送到苏禄等地,都可以让他们活下来,并且为我大明开疆拓土。”
“上天有好生之德,朝廷需要付出的并不多,无非是给他们一条活路就可以了。”
鲁若麟为了让杨嗣昌同意大规模的向外输送人口,连郑芝龙的大员都拉进来了,表示并不是他要一家独吞。
“大员也缺人吗?”杨嗣昌好奇的问道。
“当然缺,郑芝龙从福建招收了几万灾民到大员求生,几年时间开垦良田几十万亩,不但养活了自己,每年还会贩卖给金州军不少。而且这些开垦出来的田地不过是大员的百一,要是全都开垦出来,只怕还可以向大明输送更多的粮食。而苏禄比大员还要大得多,要是苏禄完全开发出来,仅苏禄一地,供养半个大明都绰绰有余。”鲁若麟为了达到目的,在那里拼命的忽悠,将前景描绘得无限美好。
杨嗣昌当然不会全信,但是只要有一半是真的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杨嗣昌第一次感到原来朝廷治下的那些百姓这么吃香,即使是那些快要饿死的流民也有人抢着要。他现在也明白过来了,鲁若麟又是献地图,又是讲苏禄的好处,目的还是想要朝廷管辖下的那些流民。
鲁若麟说了这么多,杨嗣昌也有点动心了,向外移民确实有很多好处。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将造反扼杀在摇篮里,让那些流寇失去滋长的土壤。这样就能减少很多的军费开支,并对叛乱地区进行重新整治,恢复原来的秩序。
不过向外移民虽然好处多多,但是朝廷完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