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铭第二次让方少时惊讶的地方在于他高考那年的那个暑假,短短三个月不到的时间,这个名叫赵铭的年轻人就申请了数以千计的专利,他是怎么做到的?更别说在进入大学之后,这个家伙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专利,据说他有一个团队专门为他申请专利做工作。让人惊叹的是,他的这些专利,很多都被应用到了后来的华音公司产品中,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能力,用到的成功了,那些没有用到的呢?
“我对米歇尔了解的并不多,至少在我进入苹果公司之前,我并没有过深的了解这个人。但是我事后还是做过一些研究的,你知道的,我出生在华夏,那边的关系还算比较熟悉,所以通过很多渠道我了解了一些,我也和斯蒂夫做过分析,米歇尔这个人可以用神秘一个词语来形容。”
“神秘?”乔治不解的问道。
“是的,就是神秘,迷一样的人物,我们只能从一些报道或者华音的公司政策,对外公告中了解到很少的一些内容,而更多的内容我们依然只能说没有任何办法去了解。”
“比如?”
“比如他的那些专利是怎么回事?不说我们这个行业的专利,就说桥梁建筑方面,我们只能从简历上面知道,米歇尔在大学选修了建筑学专业,但是根据近几年的专利档案了解,相当一部分关于道路桥梁的专利,都是他在上大学期间完成的。其他的比如自动驾驶的专利,各种架构的处理器芯片设计方面的专利,这可不是一个学计算机或者是建筑的大学生能够办到的了吧?”
“又比如他那海量的资金来源,虽然我是一个华夏人,但是我对整个国内的家族了解是非常清楚的,华音公司在2002年的时候遇到一场巨大的危机,当时外资要撤离,国内的供应链和资金链即将断裂,最重要的是当时华音的掌舵人突然发生了一系列意外,更可怕的是,华音公司前身的总公司无线电公司还落井下石,想要吞了华音。面对这样的危局,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方少时看到乔治凝重的表情,他突然笑了,“米歇尔当时不知道从哪里拿出来将近一百亿,约合13亿米元的资金出来,瞬间就扭转了整个局面,并且从那以后把华音公司牢牢的掌控在了手里。那么问题来了,就算在2000年时候那个米歇尔身家有三个亿,也就是四千多万米元,他怎么从哪里变出这十几亿米元来的?再厉害的投资人,也没办法就用两年的时间一下子让自己的身家暴涨30多倍吧?股神巴菲特也做不到。”
见乔治陷入了深思,方少时笑了笑,不再言语。
赵铭这个人,身上何止这点秘密?据说国内那家中原文化传媒,也是赵铭的产业,这家公司里面的赢利点很多,也有专门的人在打理他的专利,这个人究竟申请了多少专利?以至于只要和数码播放器,电子产品(包括手机和电子产品的配件零部件)在内的很多产品,在申请专利的时候要考虑是不是会和这家公司的专利起冲突。像苹果公司的显示屏专利,多层印刷电路板专利,传感器专利等方面,目前用的还是这家名叫中原文化传媒公司的专利,这也是对方的专利技术。
这家公司的前身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在成立中原文化传媒之前,这家工作室主要业务就是做渠道,做房地产,做投资,只要是他们认为可以赚钱的,他们都去做,而且几乎没有失败的项目,这是多么精准的眼光?如果说那时候的工作室明面上是一个个年轻的人在操盘,那么毫无疑问,这背后肯定有高人指点,只要注意到这家工作室的人都会想明白,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个高人,是谁?
方少时可不会像一些国内的所谓的专家那样满口胡言或者是按照常理来分析,经过这两年在苹果公司的蛰伏期间,他逐渐摸到了事情的真相。
这个人必然是并且只能是赵铭。
首先,他有那个魄力,一个没有魄力的人,不会把身家和资本全部压到一家破落的收录机厂;其次,他有那个能力,一个能够在上学期间就申请了无数专利并且还能够选修两门专业的人,会没有能力做一些“出格”的事情?打死他方少时他都不信;第三,他把握时机的能力异常精准。
就说从投资电子厂起步,那时候播放器市场还是磁带机和cd机一枝独秀,但有多少人能够看到数码播放器的巨大潜力的?有多少人能够迅速跟进并且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的?这就是眼光,这就是把握能力。再说说华音投资的步骤,几乎可以说完全是国内的投资典范,不入流的小厂被扩建成了一个代工厂,即将倒闭的半导体实验室没有人愿意接手的阿尔法半导体换了一个东家就成了香饽饽,不知名的芯片公司因为技术上的难关被赵铭趁虚而入现在成为了华音下金蛋的母鸡,走下坡路的玻璃厂成为了世界上主要的玻璃基板供应商……现实的例子数不胜数,那说明什么,不就是赵铭眼光的精准吗?
想到这里,方少时有点明白为什么看起来这样平淡无奇的人,怎么突然就像火箭一般迅速的崛起了。
这个人毫无疑问是一个天才,甚至是天才中的天才。世上也许有过这样的天才,在人生的初期可能是浑浑噩噩平淡的像一杯白开水,可是一朝清醒过来,就会迸发出让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撼的光芒,也许赵铭就是这样的人吧,方少时对赵铭了解的越深,就越觉得赵铭的可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