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公瑾兄所言甚是。王上布置,吾等不晓得实情,也无法附应。倒不如先看看世家会作何打算,骤时从容以对,也能保全自身。”
傅允说道。
杨修、鲁肃担心自己的前途,傅允也一样担心啊。
在这种势力顶层间的博弈,他们三个小虾米,一不小心,前途尽断事小,身败名裂事大啊!
“科举!”
杨修眼角一眯,想也没想,脱口而出:“大王亦科举为锋刃,世家若避其锋芒,必然惨败。可若是直面相迎,针锋相对,尚有一线生机。只要折断大王刺来的利刃,余下的都可以从容应付。所以,科举首当其冲!”
“只是眼下科举已毕,甲乙二榜既定,世家又能如何?”
鲁肃眉头紧蹙了下。
“非也,正是此时科举已毕,才更好利用。吾等中策夺榜者不过五十人,而未中者以千数。若说他人心中没有怨念,尔等信乎?”
“不错,数年苦读,却是未中,换做己身,也必然哀愁忧叹。心中积怨。德祖所说,乃辅国之言,吾等也当想法应对。”
周瑜对于杨修所言,甚是认同。刚才自己就是想到了这一点,科举伤的未必就是自己。因为,所有人都知道,甲榜十人之中,多数与大王有些藕断丝连的关系。
杨修沉吟了一下,缓声言道:“怕是当以徇私舞弊为名,坏科举之制!”
“彩!”
周瑜轻喝一声,不由赞道:“瑜方方想到此点,德祖便转瞬念至,真急智也!”
“嘶若如此,当难破也!”
鲁肃倒没有周瑜那副好心情,闻杨修这么一点,顿时心中一颤。甲榜十人都是谁,已经不用多言。除去世家子弟外,其余的无不是与国朝诸卿关系密切。尤其是自己,更是师从蔡公,若有诬陷,真难以洗清。
傅允沉默不作声,自己何尝不是如此。若非是叔父与大王有结义之情,自己能压杨修一头,成为榜眼?
自认不如!
“好了,吾等都能想到,大王及诸卿又岂会料不到?想来,此时大王心中也有定计,吾等还是要想想万一发生此事,该如何行事!是从容不惊,不为污言秽语所扰?还是坚决回之,以明辨清身?”
周瑜见三人面色不好,哪会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但是作为局外人,自己看的无疑要更加清晰!
......
一如周瑜所言,大周之主也正在书房之中,仔细的思索着如何将此事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科举一出,世家反应必然激烈。
这是一种新的选才方式,先前各个世家还不太清楚,自以为可以利用科举,来为家族牟利。但现在甲乙二榜一出,世家就会立马明白,这只不过是加强皇权的一种手段。
而且,再结合先前各郡县学校的建立,大肆招入寒门、黔首子弟。只要科举进行个五六次,可能大量的世家子弟,都会被那些寒门子弟或者平民子弟给赶出去。而三甲、甲榜、乙榜五十人,所获得的荣誉及资源,也将远远超过世家所能给予。
按道理来说,时间过得越久,世家的实力就越会被无形之中不断削弱。但是,战乱年代,可不比和平时期。
若是天下已经一统,自己不介意文火慢炖。可惜,现在是乱世!
乱世之中,是世家壮大最好的时机。自己若是不早早定下规矩来,那些已经发现苗头的关中世家,会安安稳稳的等死?
不,绝对不会!
自己坚决不能像曹孟德后期一样,被世家牵扯的精力全无。庞大的帝国实力,悉数被内斗给耗尽!
制定规则,就是自己该做的事情!
想了良久,高诚这才长叹一声,心中计较已定,剩下的便看天时予不予了。
出了书房,高诚便转身折入椒房宫。
大周王室,马上就要多出一位成员了。
自己也即将再获得一位子嗣,这对于国朝的稳定,是一剂强心药。
宫外,国相府内。
阎象、段煨、贾诩、郭嘉、钟繇、蔡邕、杨彪、韩融、夏育、庞柔、宋斌、秦怡、阎忠、李肃、尹奉、庞恭、士孙瑞、杜楷等一众心腹要臣,聚首在此。
不过在彼等之中,还有一位年迈的老者,一身劲装武服,束发武牟,精神爽耀。
耿临!
曾经的玄菟郡太守。
玄菟身为当初的汉四郡之一,与目前同属的乐浪郡,可谓是远离中原。当年便是相去辽东,亦尚需数月乃至半载之久。
悬居于外,周围胡夷遍地,两郡自灵帝当政时期,就已经面临着外郡连绵不断的侵蚀。其中,尤数高句丽。原本占地方圆数百里的,内含高句丽在内的玄菟,也成为了紧紧依附在辽东之侧,艰难抵挡着胡虏侵入的郡县。
而耿临最大的成就,便是率领玄菟郡兵,大败高句丽兵马,兵临国内城。而后仗着辽东源源不断的物资,逼降了高句丽王伯固。
仅是这一项,在灵帝当政时期,足以为边郡一时之傲。
耿临也因此战,升官进职,回到洛阳。
直至十年前,托老归乡,颐养天年。
而今日,为了家族的前途,为了侄孙的未来,年近七十的耿临也再度上阵,来到这丞相府内。
阎象端坐于上,环视着众人,口中问道:“段公,文师和南容到哪了?”
“已至雍县,三万锐士,轻装急行,昼伏夜出。只待大王一声令下,必然威震关中!”
段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