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就在这原吴郡太守府内。
新兴的江东势力君臣,就联姻高周一事,进行着商议。
孙策、张昭、张竑、陈端、秦松、程秉。
“称王一事,还需与齐王定下期日,相约互王。而后,遣使往长安,报于周王。如此,由周王择定相王之地,吾吴国及魏王遣要臣,代参相王。这便是臣的计划,大王以为如何?”
张昭说完,看向孙策。
相王,是必须要进行的。只有相王,只有得到周国认同,吴国的建立便不会如那水上浮萍。虽然,名义上仍旧是自称。
孙策缓缓闭上眉目,暗叹言道:“那就是说,权弟必须去长安为质,尚香也必须与高龑联姻了?”
“嗯?”
室内几人,皆是眉头一凛,互有目视。
大王不愿与周王联姻?
这就是几人心中的第一想法!
张昭再度稽礼,说道:“大王,权公子为质长安,并无不可。周王仁厚,必然不会怠慢公子。至于联姻,臣以为此乃必行之事。”
孙策睁开眼睛,紧紧看着张昭坚定的目光,问道:“难不成,不与周王联姻,吾吴国就无法立足于东南?”
“那倒不至于,但联姻带来的益处,亦是吾吴国初建急需。”
张昭苦心相劝,口中不停:“往年旧事,臣也多闻程普、黄盖、韩当三位老将军说起。当年周王统三军十余万大军,缘何单欲谋杀先主?无他,皆因那时周王便心怀异心,想要提前为自己扫除困难,故暗害天下英雄。河洛一战,徐荣败先主大军,王上叔父战死沙场,实乃憾事。但种种之事,早已过去。”
“吾吴国既立,自当图强图盛,方不负诸英烈所期。而想要吴国强盛,与周国的联姻,势在必行。自大王起兵倒戈,征讨逆楚,不过一岁而已,江东根基之薄弱,实为大患。且吾吴、周、齐三国互盟,那刘表与袁术也必会摒弃前嫌,订立盟约,以应对东西相攻之势。外有强楚盛荆,内有江东士族、山越诸宗,还请大王三思啊!”
孙策暗叹一声,头首微颔。
张昭所言并不差,自己也不是什么都不懂。只不过,正如阿母所言,尚香得阿母宠爱,可又何尝不是得自己宠爱?
阿母舍不得,自己也颇是不舍啊。
“大王,长史所言正是,与高周联姻,于吴大有益处。且臣在长安,亦见到交趾使者士壹。不过,直至臣离开之时,周王都未接待士壹。显然,周王正等着大王的消息。若是联姻,交趾必与吾等互盟,对于征讨山越一事,利益甚大。而若是不联姻,只怕交趾就会成为周王手中的利刃,深匿吾等后腹啊!”
这时,陈端也站了出来,皱着眉头进言。
自己猜想的不知道对不对,但交趾对于大周而言,最大的益处就是让荆州以及江东后方不宁。
周王以及周臣,也决然不会放弃这么个好机会。
远交近攻!
孙策抬目看了下陈端,没有说话。但是眉目中的傲气,显然并未把交趾放在心上。
江东之南,皆是荒蛮之所,江东大军进剿山越,固然费劲。但交趾士燮,想要攻打江东,自不量力罢了。
不过......
“罢了,那便让权弟和尚香,去长安吧!”
孙策长叹一声,无奈说道。
士燮和山越,自己不放在心上。但仍旧盘踞会稽的王朗、严白虎,自己可不能轻视啊!
“大王不必担忧,老臣愿随二位公子,一同前往长安。骤时,有臣照料,必然无虞。”
突然,张竑出列笑而请言。
孙策一惊,匆忙说道:“万万不可!吴国将立,国朝新建,正是用人之际。策虽勇武,然不知政务,还需多仰仗二公辅佐。今公去长安,吴国将奈何?”
“大王言重了。治国领政,一人足以。子布之才,甚于臣,可为国相领政。余者子正、徳枢、文表,皆有大才,可用为卿。待与周王结盟联姻后,江东士族必然不敢轻动,蛰伏顺归,其诸族中,一如张允、顾雍,皆世之大才。而两淮如严畯、薛综、吕岱等人,皆青年俊杰,加以培养,日后不失为名臣良将。”
“此外,乡野之间,贤者多聚。大王只需招贤纳士,多行仁义,必有诸才云聚。而纮于长安,一来可照顾二位公子,二来也可为吾国与周国通联。毕竟,江东偏于东南,远离长安,来回一遭,快则月余,慢则二三月,多有不便。所以,当有有驻使长安,以为顾应。”
张竑不慌不忙的说来。
一言一语间,皆是为吴国所虑。
孙策思虑了片刻后,便点头应允,言道:“先生为吾吴国所建之功,策此生不忘!”
“大王不必如此,江东偏安,需怀进取,切不得为虚华障目。否则,难定中原,难成大业!”
“先生放心,策谨记心中,必不负先生厚望!”
张昭亦是看了眼张竑,没有多说。
子陵所想,自己应该是最清楚的人了。大王倚重于己,必然待子陵有所不及于己。同是大才,同是闻名两淮,同并二张之名,子陵自然也有骄傲之心啊。
如此也好,去长安既可便于吴周联络,又安全无忧。而且,高周大势已成,只待休养生息后,必然东出,并取中原。
在当今天下有识之士的眼中,高周夺取天下的机会,比孙吴大太多了。
甚至,袁赵之势,也一时间为拿下巴蜀的高周压制。
不管日后如何,子陵兄可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