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都市现代>逍遥山水>第二百六十六章 “村鸟”的待遇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如果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你的脑海里自然而然地响起了旋律,那么恭喜你,你暴露年龄了。

这是一首上个世纪的儿童歌曲,跟“世上只有妈妈好”一样,曾经是全国小盆友们的必学曲目,张贤每次看到燕子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这首歌,不知道是因为儿时的印象太深,还是歌曲有了魔音入脑的效果。

不过歌词其实有点不对,因为对于南方的一些地方来说,春天固然是燕子活跃的时节,但是秋冬季依然能见到这些小精灵的身影,这让张贤想起小学课本类似的“树叶黄了,大雁往南飞”的描述,这些常识其实都只适用于北方,在山水村很多都是常绿树木,冬天候鸟的迁徙也不一定往南飞,有时候会往东会往西,甚至会停留在山水村附近或者山林里过冬。

曾经学到类似的东西时,张贤还一度疑惑过,也不懂现在的小学课本里还有没有这样的课文,不过他还是得感激当初全国统一的教材,因为漓水市之所以能在国内有那么高的知名度,还是因为一篇课文讲的就是“漓城山水甲天下”,这妥妥的全国广告,让许多同胞知道了这么一个地方,某种程度上大大促进了漓水市的旅游业发展。

不过这有点想得远了,两只小燕子“吱吱啾啾”的叫声把张贤的思绪扯了回来,看了几眼,他不由得眉头微微皱了起来。

作为山水村的新生代老猎手,张贤自然有着非常丰富的掏鸟窝经验,当然,可能也跟狩猎水平没关系,毕竟在他小时候的那个年代,小盆友们最喜欢干的就是上树掏鸟窝下河捉鱼虾,用文艺霸气点的话来说就是上九天揽月下五湖捉鳖。

然而这些都不重要啦,毕竟谁没有熊孩子的时候呢,让张贤皱眉的原因不止是因为两只小燕子的状态不太好,还有就是这个燕子窝及其周围似乎有一段时间没有成年燕子留下的痕迹了,比如,没见着成年燕子的新鲜鸟粪……

这听起来有点恶心,不过其实观察分辨鸟兽的粪便是进山狩猎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像燕子算是爱干净的鸟了,乱拉鸟屎的习惯没有那么泛滥,但肯定或多或少都有,像那传说中的高大上的天然燕窝,在加工前原材料有没有粘上鸟屎谁知道呢……

这就让张贤有点为难了,如果是普通的鸟窝,这样的情况说不定他就炖个鸟汤去了,其实在山水村,幼儿开荤,也就是吃第一顿荤菜,用的就是鸟来做的,特别是幼鸟,所以有的家里有新丁降生时,就会开始留意周围哪里有鸟窝了,讲究的人家还会专门找那些有幼鸟的,这样的做法在有的人眼里或许有点残忍,但其实只是一个吃什么的问题,人类作为“杂食动物”,注定了从会吃饭开始就会造一辈子的“杀孽”,当然这说得有点高深了,其实就是一个习俗而已,随着山水村与外界的接轨,大家的观念也在慢慢变化,这样的习俗已经变得可有可无,主要还是看每户人家的习惯,还有就是能不能运气好恰巧找到一个有幼鸟的鸟窝。

燕子被称为吉祥鸟,在山水村也有这一个荣誉称号,所以在村里地位很高,村子的主要“住宅区”倚靠的燕尾山,除了因为山峰形状取的这个名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座山峰有很多燕子栖居,冬天气温降低的时候有的燕子会将窝迁到村民的家里,所以在山水村燕子完全没必要再去别的地方过冬,也不是只有春天才能见到,一年四季都有它们的身影,就是冬天相对没那么活跃数量规模减少些而已。

正因为数量多地位高又常见,所以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燕子是山水村的“村鸟”,而村民们也很乐意能跟燕子共处一屋檐之下,认为可以给家里带来好运,熊孩子们从小就被教育,绝不对不能去掏燕子窝的,要不然发现就会被胖揍一顿,更不要说下锅了,所以张贤看到两只小燕子时才会感叹“可惜不能吃”,他估摸着燕子之所以能有这待遇,归根结底在于燕子属于“益鸟”,可以一定程度防治虫害,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曾经被列为“四害”之一的麻雀鸟,因为喜欢啄食粮食一度被大规模捕杀,不过据说现在在外面麻雀鸟也是保护动物来着,但在山水村,麻雀鸟依然是最不受待见的鸟类之一。

成鸟离窝有很多种原因,最常见的是如果鸟窝被人动过或者有天敌在附近留下了气息痕迹,即使幼鸟安然无恙,很多成鸟都不会再回窝,有的鸟类不敢回窝又舍不得离开,往往会在附近的枝头悲鸣很久,它们的脑容量不足以理智判断和采取措施,只能依靠本能来应对环境变化。

另外还有很多因素也会导致这个结果,像有的鸟真的会“迷路”,出去找吃的回来却找不到鸟窝了,还有可能认错“家门”的,当然这些概率比较低,而这个世界对于这些弱小的个体还到处充满着危险,不管是天敌还是其他什么人类活动以及意外,都有可能造成它们有去无回,比如这窝燕子的“家长”,天知道是成了山神鹰1号、2号的“下酒菜”,还是被警长“打了牙祭”,或者可能是前几天小五就来过这里,用神曲把人家吓跑了……

如此种种,都有可能,看在“村鸟”的份上,张贤不管那么多了,把小五扒拉到了一边,倚着护栏做了一个高难度的下腰俯身,靠着这个危险动作把整个燕子窝取了下来,然后找


状态提示:第二百六十六章 “村鸟”的待遇--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