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扑过去抓住小偷,破口大骂。
小偷偷惯了,没遇到过这么大胆的,也横惯了,就也张口骂宝锁。
俩人就不断地用脏话骂架,越骂话越脏。
这时小偷不知道,宝锁不知道,集上所有人都看不到,那小偷的钱也被偷光了。
小偷率先对宝锁动了手,然后宝锁一拳把小偷劈倒。
打了小偷,宝锁心里舒服了一些。
宝锁回家的路上,小偷的同伙被喊来。他们的车追上了宝锁,几个人下车一顿殴。宝锁练形意拳的感觉又回来了,寡能敌众,打个平手。但远远看热闹的观众都说宝锁被打了,一传十十传百。
宝锁沮丧郁闷,成了老家的笑料了。
于是他离家出走,背井离乡远走高飞了。
他销声匿迹之后,村里农耕禅模式被推翻,农药大肆使用卷土重来,才有村人又忆起他的好处,他们在重选村主任出现吵闹后,评议起陈宝锁来。
“其实,咱们村的陈宝锁很像朱大典。”
“朱大典是谁?”
“明朝末年官场上的朱大典啊。”
“他也是个村主任吗?”
“爱村主任官可大多了。”
“我知道,是个当过总督的。”
“嗯。那个朱大典是个热衷于搜刮钱财的贪官,乳虎苍蝇,富可敌国,被视为严嵩再世。”
“这么坏呀?”
“但是当清军大肆入侵,华夏大地危亡之时,朱大典华丽转身,变成抗清英雄。
“清兵围攻金华的时候,奉命镇守金华的朱大典散尽家财,招募乡兵,使清兵攻城近三个月而未得。最后,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炮火轰破城墙后,清兵大举烧杀入城,但朱大典依然顽强抵抗。直到将士大部分战死,朱大典才从容召集家人、幕僚32个,围坐在金华八咏楼的火药库旁,点燃了所有炸药,破家从忠,以身殉国。”
“好感天动地啊!”
“那他到底是个好人,还是坏人?”
“他那叫多重人格。”
“什么叫多重人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多重人格是一种普遍现象,只不过朱大典表现得比较突岀罢了。其实,好多人心中都拥挤混乱,争吵纷扰,每一人格都试图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善恶常因条件变化,美丑常在不同时空转换。一些人今天为正人君子,明天是卑鄙小人;你断定他是个恶魔,他却转身为助人天使。其做出的事情常吓别人一跳,连他自己也莫名其妙。如果有一千种境遇,就能变成一千种人。因此可以说:广场不是盛放人数最多的地方,人心才是——你永远不要试图数清那里人的数量和种类。所以,我们永远不要简单判定一个人。
“还有一种舆论学的观点,认为舆论在聚焦热点人物时,会把其善恶某一方面的特质放大,而掩盖了另一方。其实,从人性角度讲,每个人都是善恶共同体。所谓文明的进阶,一方面我们通过法律和道德的大棒劝善惩恶,强迫使其向仁善的方向行进,另一方面,人们也会将人性中的恶合理疏导一下,比如通过文学艺术的方式。”
“哦,受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