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磷火常同日色鲜>第70章教训曹文诏

李过在永和关等了将近一个月,才等到了二队的人马。二队混得比三队好一些,有三千多人。本来他们的人数还要更多,但是返回陕西这段时间打了几仗,损失颇大。

李过与赵胜还有他的副手李友、李茂春都是旧识,也不必拐弯抹角,直接说明了来意。其实李过是希望他们直接到石楼山来与闯营一起行动的,但是李文江和王文耀都已经成了闯营的部下,李过要是主动发出邀请,倒显得有吞并二队之意了。

赵胜毕竟根子上是个读书人,当初在不沾泥麾下时,和这帮大老粗经常没有共同语言,王瑾是少数和他聊得来的人之一。既然王瑾坚持要他小心曹文诏,他还是应该加强提防的。但是不管再怎么小心提防,饭也还是要吃的。二队在石楼县攻破了一个土豪的寨子,以此为大营,派出一半的兵力到县内各处征粮。

李过感到深深的担忧,这种程度的防御恐怕是挡不住曹文诏的。他私下指点李友,二队的岗哨布置和探骑派遣都不大合规范,让他按照王瑾和王文耀制定的制度进行调整。李友与李自成、刘宗敏都是挚友,对李过的话自然无有不允,夜间加派明暗岗哨,夜不收的侦察范围一直扩大到黄河边上。

不久,李自成从石楼山送来了紧急消息:曹文诏已到延川县。他当初离开阳城之后,先向北行,转而向西回到陕西,补充了人员、武器、马匹之后,又来追踪赵胜。负责侦察这个方向的探子也是死心眼,没有直接来石楼县去通知赵胜和李过,而是先回了石楼山的大营来报告。李自成急忙派人来告知赵胜,要他早做打算。

很明显,无论是硬拼还是巧取,赵胜都绝不可能是曹文诏的队伍,但是赵胜也很奇怪,曹文诏为什么不打高迎祥、不打王自用,偏偏盯上了他这样一支小队伍?

要是依着赵胜的意思,直接跑路就完事了,他们既然叫“流寇”,当然是要流动作战的,一般来说都不会和官军硬拼。

但是李自成在信中提到,曹文诏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追踪赵胜,必有缘故。李自成更希望能教训一下曹文诏,让他别这样阴魂不散地跟着了。

教训曹文诏?绝大部分反王恐怕就从来没起过这个念头,但李自成就堂而皇之地说出来了。虽说历史上曹文诏最终会死在李自成手中,可现在未免太早了。王瑾对于闯军的实力是很了解的,一般的农民军在同等数量的情况下都不会是闯军的对手,可曹文诏部的实力还不能确定。毕竟闯营从未与他们直接交手,闯营大部分主要将领甚至没见过曹兵,只能以王嘉胤和张献忠的部队作为间接参照。李自成和王瑾都认为现在闯营在同等人数下的战斗力已经强于王嘉胤或张献忠,但是否足以正面击败曹文诏依然难说。

闯营有一万三千余人,二队有三千余人,加起来接近一万七千人,刨去老弱病残和工匠、文书、医生等后勤人员,总计有大约一万五千可以投入战斗。而根据探子回报,曹文诏的兵马不过七千,其中真正的嫡系只有三千,不足闯军一半。

但是别忘了,当初延川之战,官军兵力也只有张存孟的一半,结果又如何?虽然有张存孟故意叛卖的因素在内,但农民军即便在人数占优的情况下也难以击败明朝的边军主力同样是事实。

如果想历史上一样,曹文诏以倍于赵胜的兵力发动突袭,二队势必一击即溃。现在曹文诏的动作虽然没有了突然性,可威胁仍在。赵胜不太赞同李自成迎战的计划,但不管怎么说,都得先和李自成会合才行,赵胜立刻向石楼山进发。

这点路程对于二队来说不算什么,他们很快就赶到了石楼山。和李自成商议之后,李自成还是更倾向于动武。在窦庄缴了白杆兵的械后,闯军装备齐全了不少,看起来更像正规军了。与其东奔西跑躲着曹文诏,倒不如重创他一下,这样就能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安生日子。虽然他们是流寇,但他们从来都不愿意流动作战,都尽可能地希望能找几个山寨待上一年半载。

另一个问题是,现在逃跑,将来也很可能被曹文诏追上。以往官军都是碰上农民军便打,只要对手逃跑,官军也不会穷追不舍,可这次官军却是冲着二队来的,单靠逃跑不解决问题。曹部不比一般弱旅,行军速度也很快,未必次于闯营和二队。与其到时候途中交战,还不如现在以逸待劳。

王瑾很是纠结,现在就打曹文诏,后面的历史恐怕很多都要变了。而且他实在是心中没底,原本的历史上,李自成歼灭曹文诏时集中了闯军和张天琳、郭应聘两部共数万人,趁着曹文诏援兵不济、孤军深入的机会,围歼其嫡系部队三千人。即便如此,曹兵也竭力抵抗,给闯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现在的闯军未必打不赢曹文诏,但惨烈的伤亡在所难免。

可是李自成信心十足,他也没指望歼灭曹文诏,他的计划是依托石楼山的山险设防,由他和赵胜亲自诱敌,将官兵引入一条狭窄的山道上,再施以伏击。至少能重创官军前锋,令其短时间内不敢再来。这个计划王瑾挑不出什么问题,关键在于到了开打的时候,双方的部队能否临危不乱,能否忠实执行命令,不临阵脱逃,而这些只有战斗打响之后才能得到准确的答案。

于是,整个大营都进入了战备状态,整修武器,加紧操练,改善伙食。几个工匠试制了一种用榆木加上铁箍做的木头炮,王瑾觉得


状态提示:第70章教训曹文诏--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