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关雄伟而残破的城门洞开,一支骑兵队伍冲向大漠,直奔西域而去。
项明纵马提戟奔在最前,身后紧跟王检王犇两员秦正大将,在后一点,杨机沉默地跟在他们身后。
秦正并没有参与这次驰援行动,既然项明答应出手,那么自己跟不跟随实际上作用不大,还不如留下来整顿凉州剩下的步卒,以求奔赴西域,为的是能够及时收拾残局。
虽然他嘴上不说,但不可否认的是项明带领骑兵的能力,比他要高上太多,他不愿越俎代庖,因此执意留下。
说到底,这些都是他的士兵,万一到时候意见不一,产生争执,更是会增大驱逐匈奴的难度。
至于项明能否率一万骑兵驱赶走铁木真五万以上的铁骑,他完全没有考虑。
项明自出世以来,就一直保持着晓勇善战的形象,虽不能说身经百战,但经历的全都是常人无法触及的大战。综合他在这些战争中的表现,秦正可以断言,在当世,他统领骑兵的能力是无人能及的,说是天下第一也不为过。
就算自己军中专门统御骑兵的蒙殄,也对项明赞不绝口,自称远远不如。
因此,秦正做到的,就是给予项明足够的信任,倘若项明不行,至少他是想不出谁能做得更好。
就这样,带着秦正的期盼,项明率军一路向西,风雪无阻,日夜兼程,耗时三日,横跨大漠,终于赶到焉耆国的都城高昌。
在赶路的途中,项明也向王检详细地了解到西域的版图与诸国分布的情况,得出匈奴大概率会掠夺焉耆与车师两国。
焉耆乃是出玉门关后的第一个西域国家,幅员辽阔,乃是西域诸国中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但其领土大部分都是沙漠,仅仅临近天山以及罗布泊一带有城市分布,历代西域都护府,便设在罗布泊附近,也算在焉耆国中,因此焉耆颇为富庶,是匈奴劫掠的首要目标。
而车师国在焉耆之北,是匈奴回归草原的必经之途,除非匈奴能够策马飞跃天山,否则断然也不可能放弃对车师的劫掠。
无论是从时间,还是资源丰富程度考虑,亦或是从掠夺的难易程度分析,这都是铁木真必选的掠夺线路。
时间上,这条线路花费的时间甚至和匈奴来到玉门关的时间差不太多,甚至纯路程上还有缩短,相当符合匈奴极速解决,尽快离开的需求。
资源上,虽然只有区区两国,却拥有着西域四分之一的土地和五分之一的资源。倘若这两国被匈奴破坏,资源损失反倒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会使西域同中原直接隔开,断绝联系,这甚至直接掐断了秦正的未来,让秦正如何不急。
而蒙殄固有的西域军已经被铁木真击退过一次,退到了龟兹国一带,根本来不及防御匈奴对这两国的侵略,城中之人都没有匈奴骑兵多,相比之下,铁木真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原本项明以为铁木真会在半路埋伏一支骑兵,于是一路上小心谨慎的同时,还有着分批歼灭的想法,因此,在经过白龙堆时故意没有选择绕行,而是一头扎进这鬼斧神工般的数十里地貌。
然而,证明铁木真此次掠夺西域的决心完全超过了项明想像,竟然完全不在半路设伏。这就导致项明此前所有准备,都做了无用功。
项明也隐隐猜到了铁木真的目的,就是比一比是自己驰援快还是他们掠夺破坏快,所以一路加急,三天时间就赶了千里之远。
这可不是平坦的阳关大道,在这种恶劣环境下,能够三日抵达已经能够证明项明驰援速度之快。
而到了焉耆都城高昌,项明他们才发现自己来晚了好几天,城门已被攻破,面对项明的城墙还有一处塌陷,可想而知当时战斗的激烈。
从城外都可以看到,城中建筑全都已经被匈奴烧成灰烬,一颗被冻得硬邦邦的人头高挂城头之上,迎风飘扬。
“那便是当今焉耆王,当初还亲至西域都护府上拜会,没想到匈奴毫不留情,直接血洗了焉耆国都,连焉耆王都没有放过。”
王检仔细辨认一下人头的身份,冲着项明介绍道。
“焉耆都城高昌,户五千余,民四万,甲兵六千,如此看来,也没能挡住匈奴多长时间。”
“这场战争,至少是四天以前就已经结束。”
王犇策马上前,观看了一下战斗的痕迹,笃定道。
“四天吗?看来我们要加快速度了。”
项明严肃道,自铁木真撤退开始,到项明察觉异常,再到秦正赶到阳关,这些事情加在一起,足足让匈奴拉开了七天的时间。
尽管匈奴人多,肯定比他们的速度要慢,再加上掠夺的时间,更不要说项明就是直奔高昌而来,一路上的小城都没有绕道探查。
理论上,汉军能够在高昌追上匈奴,但实际上则是铁木真狠狠甩了他们一个耳光,匈奴不但到达了高昌,还领先了至少四天时间。
在大漠之上,不知是因为巧合错开还是其他什么原因,项明并未见到此前派出的探子,也就失去了匈奴的踪迹。
“接着追,至少要在匈奴彻底摧毁焉耆国,亦或是抵达车师之前追上他们。”
项明看着这遍地焦土,脸上完全没有丝毫动容,匈奴的凶残他也见识过,倒也不会因为这点小事而多愁善感。
就这样,他们继续追击,但总是事与愿违,每一次匈奴都留下一座被杀光烧毁的空城,项明又追了一天一夜,却依旧没有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