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到了前方原本正在疾驰的敌军从中一分为二,向左右两边分开,而道路正中露出了一支队伍。
这支队伍人数不算太多,也就在一两千人左右,布成方阵,看样子是想阻拦己方军队。
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支队伍是长枪兵!
自秦后战车逐渐被淘汰,骑兵就成为了战场之上战斗力最高的部队,一直以来都以超绝的速度与冲击力活跃在战场之上。可以说,正面交锋之时,骑兵的战斗力与步兵可以算得上是天差地别。
然而,就是这样强大的部队,也并非绝对无解,步兵之中有一兵种天然克制骑兵的冲杀,那便是枪矛兵。
枪矛兵拥有不俗的灵活性,不同于大刀兵和戟等使用重型兵器的部队,可以灵活躲避骑兵冲锋的同时,攻击距离又要远胜那些刀剑兵种,几乎算得上是骑兵的天敌。
骑兵虽然冲击力惊人,但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难以停止,只要枪矛之兵结成阵势,接下来只需耐心等待骑兵撞死在长枪长矛之上,不费一点力气,就可以对敌军造成极大杀伤。
木华黎自然知晓这一点,但他此前并不担心枪矛兵的出现,因为匈奴骑兵主要以骑射对敌军造成杀伤,枪矛再长,也没有弓箭射程远,只要不靠近敌军,就没有什么事情。
但此时不同,一来是自己麾下的队伍在追击敌军之前已经经历过一场大战,箭矢消耗颇为严重,要想进行骑射恐怕连两轮都射不了,所以他还真的对这支长枪兵无可奈何。
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此前一直紧跟敌军的队伍,双方距离不是很远,想要在敌军完全分散并露出中间长枪兵之后停止,本就十分困难。再加上此前的那一支箭矢,分散了他的注意力,导致现在距离那列长枪兵队伍不过两百步,根本来不及反应。
再想停下或分散已经没有时间,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硬顶着长枪的穿刺生冲过去,尽管敌军乃是枪兵,但毕竟人数太过劣势,一千多人最多会给自己带来一点麻烦,算不得大事。
时间紧迫,他也顾不得这么多,只能带兵直接冲杀上去。
许多骑兵直接撞击在长枪兵早已摆好向前的枪尖之上,虽然有不少伤亡,却也依靠冲势冲散了长枪兵的阵列,可以说,木华黎的决定还是相当正确的。
如果伏兵只有这一股的话。
不要忘了,此前那支从不知各处射向木华黎的箭矢,它意味着杨机仍旧躲在暗处。
没错,就是杨机,他是项明所布下的最后一道后手,此时他带着一队骑兵,悄然来到了整个匈奴队伍的后方。
至于他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便是因为此前项明的安排。
行军速度完全无法和单人奔驰的速度相比,项明率军从车师前部到达埋伏地点花了两天时间,而这个时间却足够杨机跑一个来回。
因为他能够日夜奔袭,加上近路而行,所以在从车师前部出发一天后,便到达了交河城,见到了车师国王。
虽然名义上是只要车师国资助粮食资源供给作战,但既然都已经来到了这里,自然会要求车师国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车师作为被乌孙与匈奴夹在中间的国度,若没有足够的防御力量早就被灭,两部整合之后,车师国虽然算不得西域诸国中最强的国家,却也是数一数二的大国,凑一凑过万的兵力还是绰绰有余的。
正巧车师国王也听说了匈奴大肆劫掠的消息,也整合了大量的士兵对交河城及车师后部进行防御,在杨机的劝说之下,只留下一半人守城,另外半数人马则跟随杨机支援前方。
四千长枪兵,一千骑兵,这是车师国王给予杨机最大的支持。
在得到支持以后,知晓项明计划时间的杨机连忙回返,却也还是慢了一些,没能加入项明的伏击之中。
几乎在项明得到匈奴踪迹的同时。也得知了杨机的援军距此不过五十余里,来援赶不上,但若是再次伏击,将会是一个歼灭匈奴的机会。
当然,在那个时候项明也没有想到此战会败退,他原想的是将匈奴击退,自己追兵在后,杨机伏兵在前,将匈奴一网打尽,却没想到这个后手竟然会用在此处,倒是让他们摆脱了被追击的困境。
这个计划也是项明在决定撤退的一刹那就想到的方法,这也是为什么他要冲杀最后一波,以千人的代价向北逃离,因为他要将敌军引入埋伏。
还有,在单体速度相等的情况下,人数越少行军速度越快,再加上战马的速度优势,匈奴本应被他们远远甩在身后。但实际上,项明也有意无意地放慢了速度,给追兵一种能够追上的错觉。
就是这样不断的算计之下,将木华黎所带领的追兵引入了埋伏圈中。
木华黎绝对算不上愚蠢,但谁又能提前想到在一波伏击之后,五十里外会有第二波伏兵?直到他看到突然多出的长枪部队,他才感觉事情不对。
现在他已经冲散了这支长枪部队,即将继续追击敌军,但就在这时,他发现前面还有一支队伍,士兵们手持长枪,俨然是又一支长枪兵。
连续两支枪兵队伍,让他心中的不安到达了极点,以敌军的诡诈风格,很可能这是一场针对于己方追兵的阴谋。
他迫切地回过头,想要后退,却发现身后同样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一支骑兵部队,正在不断挤压他们的空间,逼迫他们撞在前方的枪尖之上。
他想下令分散阵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