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楚史乱国志>第三百一十一章 变革之兆,孙策下落

在这其中,董家除董决外入选一人,尹家除尹成外也有一人入选,而许家则占据了三个位置,其余三个名额,被来自天南地北的农家弟子所瓜分。

许家入选人数最多,但许重心中却完全没有半分欣喜,因为尽管他提前的安排导致许家在人数上占据着优势,但董决和尹成的加入则让这种优势化为乌有。

尹成自然没有虚言,为了夺回先机,自愿放弃了家主之位,修书一封将这个位置交付给另一位德望不在他之下的尹家族人手中。

许重也有心前去,但衡量许久还是放弃了这番打算。他不像尹成那样年轻,管理许家还得心应手,但倘若继续治学经典,他也自认没有了那个精力,因此果断选择了放弃。

至此,本次由许家召集的农家集会便告一段落,虽然路途之上花费了大量时间,而正式集会却只有区区一夜,但没有一名农家弟子对此有所抱怨。

因为他们都清楚,这次集会确立了农家的发展方向,他们需要做的,便是原路返回,然后等待《农典》编成的一天。

千余农家弟子在天明之后便陆续离开汝南,如此规模的动作自然逃不出关注这件事情的人之眼,接下来,他们便各施手段,想要探知农家此次集会上究竟商议了什么内容。

面对各种旁敲侧击,农家弟子皆闭口不谈此事,但天下没有不漏风的墙,最终,农家的举动虽然没有完全暴露,还是被探听出来他们要在扬州做一件大事。

因此,无数势力的目光,都放在了遥远的扬州。最终,就连朝堂之上的某些官员,都知道了农家的行动。

但那都是后话了。

董决一行十人,为了避开他人视线,并没有第一时间选择离开,而是等到农家众人都离开汝南以后的第二天清晨,悄然离开了汝南郡城。

许重一路送行,直到南门处,方才停下。

“康铭兄,诸位,农家未来皆托付于你们身上了,一定要尽快帮助吴侯完善《农典》。”

末了,许重拱手而立,向众人道别。

事已至此他也想得开了,家族之争还在其末,一切要以农家为主,倘若《农典》修成,农家能够复辟不说,还将成为关乎百姓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再也不怕儒家打压,朝堂罢黜。

这是汉武以来农家先辈之愿,同样是他的愿望。

“伯奇兄放心。”

董决也对许重还礼,随即一摆手,带领着其余九人登上了南下的马车。

而许重则在原地久久伫立,看着那数辆马车消失在视线之外。

他有一种玄妙的预感,说不清道不明,但确实存在。

这是变革的征兆。

自从农家十人南下扬州始,整个中原,上自朝堂,下至百姓,都处在酝酿中的变革风暴之中,至于这风云何时引动,则取决于扬州那位谋划了一切的吴侯。

转眼之间,已至初冬。

册封吴侯的诏书早已到达,但项明却并不因此而惊喜,他知道这一次加封并不是天子的意思,而是民愿所驱,不得不封。

自此之后,自己算得上是真的顶级贵胄,满打满算只用了四年时间,有些太过迅速了。

无数人的眼睛,特别是天子刘宏都将紧盯着自己,等待着自己犯错,防止自己有其他的动作。

按照常理来说,倘若不尽快自污以继续将把柄交付刘宏手中,他很快就会被刘宏以某种理由削去爵位,因为这些爵位看似高贵,但实际上也不过是帝王一句话的事情。

一念升,一念贬,金口玉言,这便是帝王之权。

但他并不打算这么做。

他现在算是用尽一切努力为之后的动乱做准备,根本没有时间与兴趣进行自污,降低自己在天下人中的形象。

就算是刘宏,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再有动作,时间一长,他能否成活都是一个问题。

不过,项明还是稳住了天子派来的宦者,此人并不是十常侍之一,但也是张让手下亲信,对于这种身份的使臣,项明也没少进行贿赂。

至少,当刘宏对自己有所想法之时,这些宦官能够想起自己所送的那些金银,拖延一些时日。

那名宦官满意归去,而项明继续平常的生活,晋升吴侯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变化。

不,还是有一些慕名之人想要投靠帐下,成为自己幕僚,但那些人的能力最多算是平平,缺少人手时一用无妨,但绝对不能委以重任。

在这段时间内,除了处理扬州大小事务之外,项明还抽空完成了对于会稽郡的规划。不过,会稽太守还不是自己的人,这个规划也不能着急实施。

当下已经没有了要紧之事,项明又开始思考下一部典籍,这一次,他打算书写《工典》。

不过,任何一部典籍的书写都需要时间来酝酿,正当他还未动笔之时,孙坚的到来打断了他的规划。

历阳距离丹阳虽不远,但按道理来说,未有战事,一郡太守不能离开自己治下,单是这一条,他便犯下了渎职之罪。

不过,孙坚这一次行动却注定无人质疑。

他此次前来,是有两件事情。

第一件便是孙策的下落,在当初项明提及可能是水寇作乱之后,他便加派人手沿江打听水寇动静,确实探听到了一点消息。

有一伙水寇常在丹阳与庐江一带劫掠过往船只,数量超过三百人,是这一片最大的一支水寇。

这不是关键,关键是他们的营寨之中,似乎存在孙策的行


状态提示:第三百一十一章 变革之兆,孙策下落--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