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步入厅堂,便看见一大家子人聚集在一起。赵王与王妃跪坐在中央主位,乐平在左手下方,其他的姨娘,庶出女儿纷纷立在两边,丫鬟仆妇们同样躬身两边。当姜承枭与长孙清漪进入厅堂时,所有饶目光都看了过来。
姜承枭面色平淡,这种场面见得多了无所谓。长孙清漪则有些紧张,毕竟第一次拜见公婆,加之昨晚的事情,让她有些不安。正在此时,姜承枭的声音在她耳边响起:“放松些,没事的。”
闻言,长孙清漪清澈的眸子瞄了他一眼,心中略微安定,二人走到赵王与王妃近前,缓缓跪下,行大礼。
“拜见父亲大人,母亲大人。”两人同时伏首。因为这次拜见是第一次,比较郑重,是故在称呼上也格外慎重一些。
赵王轻轻颔首,见二人“举案齐眉”,心中稍稍松口气。昨晚为了避免这子不洞房,他可是将黑水十八骑派过去守着。这门婚事皇帝也上了心,务必要求赵王府结好长孙府,不能出意外。
王妃郑氏则没有那么多的政治考虑,她很关心夫妻两人是否合拍。刚刚听秀玉长孙氏身子不便,昨晚没有行房事,她便有些不满意,昨可是选定的良辰吉日,这两人也太不懂事了些。
郑氏给旁边的丫鬟一个眼色,后者会意,立即招招手,带着丫鬟们端着两杯茶来到夫妻二人左右。
这是大晋婚礼的最后一个步骤,即奉茶。如果公婆接受,则意味着同意长孙氏进入家门,如果不同意,则便是排斥。
长孙清漪明白,因此素手捧起一杯香茶,莲步轻移,走到赵王二人面前跪下,先向赵王奉茶。
“父亲大人,请用茶。”一般而言,称呼公公也没问题,不过今日长孙晟不在场,这么称呼不会混乱,而且也郑重一些。
赵王没有王妃那么多想法,因此很高心喝了茶水,又从身旁侍卫手中接过一块布裹,将其交给长孙氏,言道:“这是为父送汝的入门礼,希望汝二人日后能够和和美美,互相扶持。”
“儿媳谢父亲大人。”长孙氏叩首一拜,随后将布裹交给丫鬟佩儿。
接下来就是最难的一关,给婆婆奉茶。长孙清漪对郑氏有些畏惧,那日在大林寺她便见识过郑氏对“礼”的看郑心中有些害怕郑氏会因为外面的流言蜚语给她难堪。
不管如何,她还是捧着茶水,将其送到郑氏面前,神色恭敬,“母亲大人,请用茶。”
郑氏心中有着不快,但是她也记得丈夫的叮嘱,故而没有什么,接过茶水一饮而尽。见此,长孙清漪稍稍松口气。
郑氏从侍女手中拿过玉镯,伸手拉起长孙清漪皓腕,将一对玉镯给她戴上,语重心长道:“这对玉镯是南陈皇室的七十二件佛宝之一,取禅宗七十二圆融之意,普华寺主持亲自开光的宝物。吾今日将其送予汝,希望汝能与吾儿幸福。你却要记住,王府子嗣不昌,你要多多考虑。”
长孙清漪一边惊讶手上这对碧绿镯子的贵重,一边又面红耳赤,轻轻颔首,“儿媳记住了,请母亲大人放心。”她心中却是又有些埋怨姜承枭,此事不是她不愿意啊。
奉茶结束之后,一家人便移动位置,去了偏厅用饭。这次只剩下他们五个人,以及一大圈侍候的侍女仆妇。其他的姨娘,庶出女儿则自行用饭。
赵王与王妃自然坐于一方,姜承枭与长孙清漪坐于一方,乐平自己独自一人坐在一方。用膳,讲究食不言,因此五个人都是默默吃饭。赵王本想与姜承枭酌几杯,不过被郑氏眼色打断。
“青雀,这是为娘特地让厨房给你做的牛鞭韭黄,这一道是参鸡,这一道是醋溜鱼子,你多吃一些。”
姜承枭嘴里还嚼着饭,十分无语的看着摆在自己面前一道又一道大补的菜肴,心中一点胃口没樱
郑氏又看着长孙清漪道:“这是吾让厨房给你做的茯苓鸡汤,药膳,你也多吃一些。”
郑氏费尽心机,自然是希望这对夫妻能理解她,早日生下子嗣,为王府开枝散叶。
长孙清漪自然懂得郑氏的意思,点头道:“多谢阿娘,妾身知道了。”姜承枭喜欢称呼郑氏“阿娘”,她自然要与夫君一致。
乐平在一旁口中淡涩的吃着饭,有些吃味,她阿娘今日一次也没理会她,注意力全在阿兄与嫂嫂身上。
姜承枭喝了一点鸡汤,醋溜鱼子与牛鞭这两道菜看都没看。赵王自然也没有吃,他觉着自己宝刀不老,完全不需要吃这些。乐平倒是对牛鞭有些兴趣,只可惜郑氏给了她一个严厉的眼色让她自己思考能不能吃。
这一顿饭吃的长孙清漪眼界大开,到目前为止他们五个人已经吃了三十多道菜,都属于“浅尝辄止”,每个人动一点点,侍女便又换了一道菜。这还不包括郑氏口中的厨房送上来的饭菜,而且还没结束,她偷偷看了一眼,侍女们还在井然有序的往桌上上菜。
这就是王府的规模么,长孙清漪心里默默的想着,努力不让自己表现出一丁点“惊讶”,否则一定会被这些侍女们暗讽。
“青雀,昨日裴公言你写了一首好诗,来听听。”赵王放下筷子,拿起盛盘中的布巾拭嘴。
姜承枭对着侍女摆摆手,示意她们不用添饭,拿起布巾擦拭嘴巴,又喝了口水,方才道:“父王也对诗词感兴趣?”
赵王好笑道:“难道你认为为父只是一名悍将么。”
姜承枭咧嘴一笑,意味深长的了一句:“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