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都市现代>宁西河畔大地情>第172章马不扬鞭自奋蹄四

求收藏、求推荐。

分别的眼泪、伤心的日子、难忘的岁月、动人的场面使这位患者永生难忘。

这分含着朝夕相处的依依不舍,是重获健康、如释重负的欣喜的眼泪,是患者对医者信任依赖、百感交集的眼泪,是患者对医者进行救治的感激不尽。

愿疫情早日退去,人间处处绽放笑颜。

这次大疫,来自全国各地的无数的蒙面英雄,在医院救治病人时,身穿白色防护服、头戴防护罩、口戴口罩,就是一个个身披白色战袍的勇士。

患者出院后,医患之间可能一辈子再也不相见,你救过我的命,我却不曾看清您的脸,但是这些蒙面英雄们温暖和坚定的身影,给了无数患者巨大信心和决心。

最让云暖和前来支援这家医院的所有外地志愿者永生铭记的是,这家医院院长武宁院长,在抗疫期间昼夜奋战在医院。

就连武宁院长的博士生儿子武康平,竟然也在这家医院,默默担任清洁工志愿者已经一个多月了。

原来在疫情出现之初,因患者增多而产生的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增多,每天几乎是堆积如山。

垃圾量的增多,就相应增加了医院的保洁员的工作量,原有的那些保洁员根本忙不过来。

武宁院长对宅在家里的儿子诉说,医院垃圾来不及处理的烦恼,儿子武康平一听,立即在朋友圈发出呼吁。

于是在武康平的倡议下,他的几个宅在家里的同学,纷纷前来医院充当志愿者,帮助医院清理垃圾。

一位博士高材生、三名研究生都化成了一名清洁工,武康平等人每天不是干着拖地、擦桌子、消毒的工作,就是清扫垃圾、收集医疗垃圾,他们干的很投入,也很开心。

几位高材生没有丝毫的怨言,做好自我防护埋头苦干,一个多月来把各自分管的区域整理得干干净净。

武宁院长身先士卒在一线抢救患者,他在读博士的儿子不怕危险前来做义工,而且在他影响下,三名大学同学也踊跃加入医院的保洁工作中。

云暖望着走廊西面的墙角边,那身穿防护服在垃圾桶旁正在小心翼翼收集归纳医疗垃圾的忙碌身影,那是一个在读博士生忙碌的身影。

云暖热血沸腾,怪不得来这家医院最初那几天,感觉到脏乱差、乱哄哄的样子,可那种状况也就没出现几天,医院又恢复成了现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一个医院应具备的整洁环境。

原来有这些勇敢的江宁志愿者们在默默奉献着,这些跟他年纪相仿的90后年轻人在不计报酬得奉献着,不错,江宁市是英雄的人民,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在这段时间,张护士长他们为节省时间、方便工作,已经把白色防护服当成了“记事本”。

由于防护服没有口袋,护士们拿本子占着手,工作起来又不方便。

张护士长和同事想了个办法,用红色签字笔写在防护服的醒目位置,就这样,把一次性防护服穿成了“记事本”。

张护士长白色的防护服上肩上、腿上、袖子上,前胸上写完了歪歪扭扭的大小不一的字。

“2号病床要量体温。”

“7号病床午饭后要吃药。”

……

这几天,东北医生韩西遇到了伤感的事情,有一位患者痊愈后不愿意出院,着实让她感到头疼。

原来,韩西的一位患者,69岁的王阿姨老伴过世多年,之前一直是一个人过着独居生活,手脚麻利照料自己一点没问题。

患病后,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后,王阿姨恢复得很快,治疗期间,王阿姨心情一直不太稳定。

在她住院之初没治愈时,她常常吵着要出院,学过心理学的韩西知道,王阿姨这是一种焦虑恐惧的心理表现。

可是前天经过第三次抽血化验诊断,王阿姨已痊愈可以出院了,按理说患者痊愈后都应该是高高兴兴的。

可是自从听到自己痊愈的消息,王阿姨开始郁郁寡欢起来,她坚决不出院,而且心情开始烦躁。

韩西耐心开导她,才知道,王阿姨担心她的孩子们不欢迎她回家。

前些天,病情好转时王阿姨,内心渴望着回家跟孩子们团聚,在从生死线挣扎过的人更渴望亲情的抚慰。

当她跟孩子联系时,孩子婉转得说,怕过惯了独居生活的王阿姨,回家跟孩子们一起生活可能不方便,因为孩子们都在隔离,家里人没有能力照顾她。

于是,王阿姨开始胡思乱想起来,她担心孩子嫌弃的这种心理,再加上医院的医务工作人员对她照顾得周到细心。

这两下一对比,王阿姨心里更难过了,感觉自己有家不能回,担心自己被子女嫌弃了,觉得自己年龄大了无力帮助孩子。

她希望自己能找到可靠的地方托付自己,于是照顾患者耐心细致、而且又免费的医院就成了她的最佳选择。

韩西将此情况及时汇报给病区负责人,要求协调进驻心理医生前来疏导。

在心理医生的耐心疏导和医院的协调下,王阿姨知道自己出院后,在隔离期间会有社区工作人员相应得来照顾安排她的生活。

医院在与王阿姨的孩子们沟通后,也清楚了她的孩子本意不是嫌弃。

韩西和心理医生三天的心理疏导,帮着老人宣泄疏导悲伤的情绪后,王阿姨高兴得跟着前来接她的孩子出院回家了。

望着王阿姨离去的背影,韩西深深感觉到,江宁市的个别老人不出院,


状态提示:第172章马不扬鞭自奋蹄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