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明朝小相公>第25章 钱之道

朱元璋开局一个碗,白手起家创建了大明朝,到朱棣起兵靖难,伐漠北、征安南、下西洋、著大典,接二连三的壮举足以显示大明进入盛世。

朱瞻基作为大明王朝接班人,从小受到的教育使他局远高于普通人,他一直很清楚,虽然大明看起来四海升平,但是,暗潮之下仍有很多问题。

最大的问题,并非北元残部,也非靖难遗孤,而是一个字——钱!

这个钱并非说朱瞻基喜爱金银,毕竟是要当皇帝的人,全天下的财富都是老朱家的,区区金银算的了什么?

钱的问题,就是民生问题,因为老百姓衣食住行都需要钱,以前没有人从事经济金融方向的研究,认为钱币的流通很简单,朝廷制钱就可以了,但是朱瞻基敏锐地发现,小小的铜钱远没有那么简单。

所以,当林墨说起自己的话本可以比别的话本多卖钱,朱瞻基一下子联想到,为何同样的东西,有的却可以多卖钱?

如此说来,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多卖钱?

大明总共就这么些钱,多出来的钱是哪的?

林墨并不知道面前这位黄公子心中所想,但是人家问起来,说说也无妨。

“一件商品的价值是恒定的,但是价格却可以上下浮动,白蛇传可以卖一百钱,也可以卖两百钱,就看有没有人买。”

朱瞻基感觉到距离自己的问题越来越接近了,便继续问道:“明明值一百钱,如何能让人愿意掏两百钱去买呢?”

“这就是市场的需求,比如说黄兄你喜欢看话本,看到一半,是什么感觉?”

“当然是想看到后面的部分。”

“这时候如果告诉你,后半部分需要花钱买,你愿意吗?”

朱瞻基思索一会,说道:“如果是我的话,我会买。”

“这就是了,原本一百钱的话本,被我卖了两百钱。价格在价值的基础上翻了一番。”

朱瞻基点了点头,问出自己心中的问题:“若是话本可以这般操作,其他商品是不是也可以?”

“当然了,就看你能不能卖出去,营销也是一门学问。”

“大明朝的钱就这么多,若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卖出高价,钱从哪来?岂不是悖论?”

这个问题就涉及到经济金融了,林墨并没有意识到问题开始跑偏,继续说道:“大明朝的钱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啊!”

“莫非,林兄的意思是,加印大明宝钞?”

朱瞻基略感失望,本以为能收获些有用的东西,却没想到,此人也没什么真本事。

如果加印宝钞能解决问题,放开印就好了,纸钞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想印多少印多少。

朱元璋开国之初,由于铜的产量低下,相对应的铜钱铸造也非常困难,面对这种情况,朱元璋的解决办法是设立宝钞提举司,大量发行纸币,即大明通行宝钞。

为了全力推行宝钞,朱元璋下旨禁止民间金银交易,禁止实物交易,只要大于一百文钱的交易必须用宝钞,否则就会被治罪。

很明显,老朱同志并没有金银本位的概念,宝钞想印就印,朝廷赈灾印宝钞,赏赐大臣用宝钞,外国使节前来纳贡也给人家宝钞。

当初朱棣首次出征漠北,大胜而归,朱元璋一高兴,赏钱一百万贯,当然了,还是宝钞,而且是现印的!

也不知道朱棣拿着一张面额一百万贯宝钞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在没有相应数量金银作为支撑的前提下,无限制地发行大明宝钞,立刻引起通货膨胀,最开始一贯宝钞等同于白银一两、铜钱一贯,可以折换米一石,也就是一百二十斤。至洪武三十年,一石米则需要十贯宝钞。时至今日,一石米居然要五十贯宝钞。

宝钞迅速贬值,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眼看局面就要失控,朱棣只好恢复了金银和铜钱交易,特别是郑和下西洋之后,海外的白银逐渐流入,使得银子开始成为主要货币之一。

朱棣只管骑马打仗,开疆拓土,但是朱瞻基性格缜密,而且因为他本就出生于战乱年代,对民间疾苦多有了解,他很不理解,为何宝钞上明明印的五十贯,却只能当做一贯来使用,这个问题曾经请教过过很多人,但是,即便是当朝首辅杨士奇都无法给出答案。

想想也对,连杨师傅都回答不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书生,怎么可能会知道?

“单单加印宝钞,只会让宝钞贬值,我说的大明的钱并非一成不变,指的可不是宝钞。”

猛然间,朱瞻基眼前一亮,赶忙问道:“林兄能否详细说说?”

“可以是可以,只是……”

看到林墨的反应,朱瞻基当即说道:“林兄有什么条件,但说无妨!”

“不是那个意思,”林墨为难地说道,“就怕一时半会说不明白。”

“无妨,林兄尽管说来,在下洗耳恭听!”

林墨的担心不无道理,毕竟涉及到很多专业名词,跟你讲了你听的懂吗?

“朝廷大肆印刷纸币,必须有金银本位做基础,否则会造成通货膨胀,我刚才所说的大明的钱并非一成不变,指的不是货币,而是国民生产总值。”

朱瞻基:……

“我这么说你能听懂吗?”

朱瞻基如实地摇摇头,说道:“听不懂!”

“算了算了,”林墨摆摆手,说道,“不讨论这些了,国民生计问题是皇帝老子该操心的事,我们还是聊聊话本吧,黄兄若是喜欢,我把结局


状态提示:第25章 钱之道--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