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穿越重生>重生西晋当太子>第154章 张华病重

自四月初,朝廷派了许超、陶侃征淮南以来,至今已有半个多月了。在这期间司马遹只接到两次捷报,一次是在徐州南部大败王弥叛军,经过几番交战后,成功斩杀了王弥并平定了叛乱;二是许超派兵出正阳关,大军架浮桥渡过了淮河,并击溃江东军二千于寿chun包围。

不过,朝廷上下显然低估了江左对淮南的重视,之前渡河之战都只算是小胜,算不得什么,而围困寿州,拔掉这颗钉子,才算是大事。可是到现在,攻打寿州已经月余,仍然拿不下来,这怎能不使司马遹心焦。

“孤必须到淮南走一趟!”

淮南的重要xing无需多言,要知道历来东南的防御格局是一个以长江和淮河为依托的多层次的防御体系。南北对抗,南方主要是依托长江和淮河。南方一些军事重镇的形成,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长江上通巴蜀,中经荆襄,下连吴越,纵贯东西,延绵数千里,上下游之间相互呼应,使整个南方地区的形势得以完整;另外,长江本身即发挥着对抗北方铁骑冲击的天堑作用。南方在长江沿线置列有一系列军事重镇,扼守长江的几处要点。

古代长江下游易渡之处有二,一是采石渡,一是刮洲渡,分处建康(今南京)的上下游。建康方面也加强对两处渡口的防守。在这两处渡口的南岸,分别有京口(今江苏镇江)和采石,北岸分别有广陵(今江苏扬州)和历阳(今安徽和县),都置兵戊于守,立为重镇。

淮河与长江相表里,发挥着双重的屏障作用。经营淮河兼有防守和主动进攻两层战略意义。历代保据江南者,对于淮河与长江的这种唇齿关系都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守江必先守淮”的议论亦随处可见。

南方在淮河一线也置列有一系列重镇,主要是扼守淮河支流与淮河的交汇口。在淮西,主要是钟离(今安徽凤阳)和寿chun(今安徽寿县),在淮东,主要是山阳(今江苏淮安)和盱眙。寿chun正对颍口(颍河与淮河的交汇口),挡颍河或淮河上游方向的来敌;钟离正对涡口(涡河与淮河的交汇口),挡涡河之冲。

淮河下游主要支流是泗水,古代泗水自山东南流,在淮安附近汇入淮河。淮泗水路自古为南北水运交通要道,山阳和盱眙即控制着泗水方向的来路。在泗水方向,若取更积极的态势,还可以经营彭城(今徐州)以图北方。

随着南北力量的消长变化,其攻守之势也随着而变化南方强盛时,可以前出淮北进取中原;南方衰弱时,则往往退守长江;南北势均力敌时,则往往以淮河一线为对抗前沿。

眼下朝廷刚刚经历连番大战,正是最为虚弱的时候,可就算这样司马遹也不能眼睁睁看着淮南落入到江左手里。否则必然会加大将来统一战争的难度,可以说这次王弥之乱给了他一个夺取淮南之地的机会。

司马遹想到这里,便拍案而起,径入后院,来见绿珠。绿珠来到太子身边也有五六年,深受司马遹宠爱。

司马遹进房间,那绿珠i前身子有些不爽,正倚在床上休息。看见太子进来,慌忙起身,就要下床拜见。

司马遹一把将她按住,说道:“美人身体欠安,不必起来,就在床上躺着说话吧。”

说着,司马遹轻轻按着正要起身的绿珠,随手就坐在床侧一座绣墩之上,对绿珠说:“爱妃,淮南战事不顺,许超、陶侃出兵南征,几番大战依旧没能打下寿chun,半个多月来,兴耗钱粮,如此下去,如何能统一天下。孤打算亲征淮南。”

这绿珠随司马遹经历过风风雨雨,见识自然不凡,因此她听完太子的话后,绉了下眉头,说道:“国家大事,妾身不敢拦阻。但是作为君王,理应爱护臣下和百姓。自去年开始,朝廷大军就不断征伐,将士疲敝。这时殿下应体恤士卒,让他们能好好休整一番。”

“再说许超、陶侃二位大人都是身经百战之辈,就算经历小挫,他们必然会加强攻打力度,寿chun的战况也许近i会有变。而且殿下离京时间不短了,也该回京看看。不如回京与众位大学士商议一番,看看淮南战况如何,再作决定。”

司马遹闻言叹口气说:“爱妃言之有理,那就缓几i说吧。”

不料这时,淮南战场形势却有了变化。江东的温羡,终于结集了各路军马,水陆交进,来增援寿chun,只见陆路上旗幡蔽空,淮水上战舰云屯,逆游而上,确实威武壮观。

校尉许超率兵围困寿chun守将戴渊久经沙场,深通兵法,爱护士卒百姓,军纪严密,上下一心,加意防守。所以许超围城攻打,差不多一个月了,想了种种办法,仍然攻打不下,许超不由焦急。

这天,他得知温羡大军来援,水陆并进,连绵十里,已逼进寿chun,心中不免胆怯。连忙召集众将商议,他说道:“我军不惯水战,若江东水师到来,拆去我们的浮桥,断了我军归路,使我军腹背受敌,就会陷入敌军包围,不如赶快退守正阳,方可无虑。”

谁知这个时候许超却得知太子即将前来寿chun督战的消息,顿时感到压力山大。

温羡果然不是一般人,他到了淮南之后迅速稳定了各地的局势,挡住了陶侃、许超两人的攻击。

温羡,出身并州温家,乃是汉代护羌校尉温序之后,祖父温恢,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扬州刺史,父亲温恭,济南太守。温羡兄弟六人并知名于世,被称为“六


状态提示:第154章 张华病重--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