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大明建昌侯>第二百八十一章 两害相权取其轻
子出宫这件事?

屠滽终于忍不住,走出来道:“陛下,万万不可!”

朱祐樘没好气道:“先前说得不是好好的?怎么又不可?难道说让太子走出宫门,做一些风土人情的了解,是害了太子不成?”

屠滽坚持道:“太子出宫,不合大明体统。”

谢迁走出来道:“屠尚书此言差矣,难道说大明的体统,就是太子必须留在宫中?如坐牢一般?”

还没等皇帝质疑,内阁大臣先跟吏部尚书争起来,这情况变化之快,也让在场大臣始料不及。

尤其是那些政治觉悟低的,还以为文臣中起了内讧,却不知这正是文臣对付张延龄的策略之一,那就是不要什么事都保持一致,弄的好像所有事文臣都商量好了再去呈报君王,君王显得可有可无,一定要让皇帝觉得文臣中矛盾也很深,让皇帝对于众事也更加有参与感。

朱祐樘道:“朕觉得谢卿家的话,就有几分道理,总是将太子强行留在宫中,也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反噬。”

众大臣很想问,是什么反噬让陛下您这么“不顾原则”,居然同意让太子出宫,还每月一次?

朱祐樘自然不能说,朕的儿子都拿死来要挟朕了,朕难道不怕绝后吗?

“这件事就这么定了,着翰林院在年轻翰林中选才学人品俱佳者,平时伴太子出宫,至于太子每月出宫事宜,由建昌伯统筹规划,只要建昌伯不在外公干,一律由他伴驾。”朱祐樘干脆让张延龄统筹此事。

这更让众大臣心有不满。

正要有人出来进言,朱祐樘却抬手制止了在场大臣进一步去争论。

“今天朝议便罢了吧,朕昨夜为太子未回宫之事也担心,没休息好,这就先回去休息。”朱祐樘说完,便起身。

朝议因此而结束。

……

……

朝议解散。

众大臣从奉天殿出来。

刘健跟在徐溥身侧,问道:“陛下这到底是何意?”

徐溥苦笑了一下,没说什么。

一旁的李东阳道:“这可以理解为陛下望子成龙。”

“宾之,此话怎讲?”刘健问询。

李东阳道:“太子尚未到八岁,不能出阁读书,若陛下贸然改变此事,也会招惹非议,又不能贸然找人入宫行经筵日讲,不能令太子旁听,便只能想办法让太子多加学习,若建昌伯没有才学和见识,陛下恐怕也不会同意让他伴太子出宫。”

刘健无奈叹口气,却也点点头。

谢迁笑道:“那意思是说,陛下除了不会追究建昌伯带太子滞留市井之所,还会鼓励这么做……陛下这望子成龙的方式,还真与众不同。”

这次李东阳也不去接茬。

徐溥道:“此事本也兴不起太大的风浪,太子出宫应低调应之,免得被奸邪所得悉而有谋乱之举,未来即便朝中有人提到此事,也尽可能大事化小。”

以徐溥的意思。

暂时先不要跟张延龄争了,尤其是在这种本身就让皇帝很纠结的问题上。

若不是皇帝同意让太子出宫,张延龄也不会带太子去军营,也不会去戏楼,也不会夜不归宿。

要追究责任,恐怕先追究皇帝的责任吧?

不管皇帝是怎么想的,想拿这种事扳倒张延龄并不可能,令皇帝降低对张延龄的信任也不太容易,还是要从张延龄做大事出疏忽上入手。

……

……

就在萧敬出宫准备带太子回来时。

却被告知,太子已不在戏楼里,而是跟张家兄弟又去外面玩了。

等自诩问询之后,才得知不是去玩,而是去拜访大儒程敏政。

萧敬心想:“建昌伯跟程学士的关系本就不好,现在还带太子去?难道是教太子怎么作赝,怎么偷梁换柱,然后教太子怎么赖账不归还?”

萧敬又带着东厂的人,马不停蹄往程敏政府上赶。

等到了程府,却连个出来迎接自己的都没有,只是被告知可以入内。

萧敬赶紧带人往里面赶,不知道的还以为程敏政犯事,正要被朝廷法办。

等萧敬带人到了程府的侧院,又让萧敬见到了令他觉得诡异的一幕——

程敏政居然在自家讲学,来了许多年轻的士子,同时朱厚照、张鹤龄、张延龄和张懋等人,居然坐在一旁旁听,尤其是朱厚照,坐在一个蒲团上摇头晃脑在听,好像他真能听懂一样。

“萧公公,您这是作何?”金琦守在侧院门前,见到萧敬带人来,他赶紧过来行礼问候,同时也是做阻拦。

这要是让萧敬进去打扰了太子学习,自己以后还怎么在张延龄身边混?

肯定是要阻拦。

但眼前这位,可是东厂提督,那是金琦能开罪得起的人物吗?

萧敬往里面看了看,心里也在琢磨,虽然自己所得到的圣旨,是要马上带太子回去,甚至是不惜架太子回去。

但要是被皇帝知道太子正在认真听讲学,自己还很不识相,就这么进去勒令太子走,让市井的士子都知道这件事……那自己又不用混了。

两害相权取其轻。

还是先等等,最好等太子听完讲学再说。

可他也不能在外面站着。

“进去通知建昌伯一声,就说咱家来了,是奉圣旨而来。”萧敬现在就只认张延龄。

金琦这才赶紧进去通传。

半晌之后,却是张延龄和张懋亲自出来迎接,至于朱厚照好像还不知道有这回事。

“萧公公这就回来了?可


状态提示:第二百八十一章 两害相权取其轻--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