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是黄昏时分,夕阳斜斜,将最后的余晖洒在山谷中的众人身上。/p

主动坐成一个圈的诸人凝神静听,不自觉的向李善靠拢。/p

强行抑制住内心深处兴奋的李善放低声音,“今日之战,十余骑逃离,叛军必然警觉,明日必然查探,所以,若要出击,只能是今晚。”/p

“如今寒冬,山间阴冷,就算叛军找不到,再过一日,只怕也拎不动刀了。”/p

“对阵五倍之敌,自然难以相抗,但若是夜袭呢?”/p

不等凌伯皱眉发问,李善继续说:“叛军大营立于清河北侧,营中多有存粮,以便运输,若是夜袭放火呢?”/p

“以俘虏口供来看,刘十善分兵两千东进,是为了筹集粮草。”/p

“事实上,刘黑闼去岁今年两次起事,去岁夏王起大军南下,年初秦王率重兵征伐山东,两年多来,河北山东战事连连,诸洲田地荒芜甚多,河北道存粮不足,一直是陕东道补之。”/p

“而且刘黑闼不过突厥养的一条狗……粮草必然先供突厥兵,之后才轮到刘黑闼所部。”/p

“所以,粮草乃是刘黑闼当务之急,只要能杀入营内,点一把火……”/p

李善的声音渐渐低沉下去,凌伯点头道:“只要火起,叛军必然大乱,的确有机可乘。”/p

周赵补充道:“而且叛军必然不会追击,只会先行灭火。”/p

李善看似镇定的盯着苏定方,这个谋划到底有没有施行的可能性……还需要这位在史册上留名的名将来判断。/p

苏定方思索片刻,轻声道:“若能以俘虏诱开营门,当能一试。”/p

李善长长的松了口气,“柳护军,尚能出兵多少?”/p

“约莫两百。”柳濬迟疑道:“但人困马乏……”/p

凌伯打断道:“大郎,让人将所有干粮、被褥都拿出来,让人点火取暖,让他们先行歇息。”/p

很快,两百余唐兵在吃饱喝足后,躺在直接铺在地上的被褥睡去,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火堆用以取暖。/p

查探了伤兵的伤势后,李善沉默的坐在最外侧的一个火堆边,双手伸开前伸,食指感觉到微微的烫意。/p

一个身影缓缓走来,在李善身边坐下,“如此筹划,若淮阳王听足下劝诫,未必会一败涂地。”/p

“各有各命……不过死里求活罢了。”李善偏头看了眼凌伯,“去岁凌伯献策,夏王不也弃之吗?”/p

凌伯微微叹息,“足下如此高义,想必定方是难以脱身了。”/p

“难道凌伯要弃我而去?”李善似笑非笑,“凌伯如此人物,自然看得出来……若众人随某回长安,或许均难以脱身。”/p

凌敬这等人物,眼光犀利,心思又深,早就看出了些端倪,身边这青年与淮阳王交好,又不在秦王麾下,身边却有陇西李家丹阳房的家将护佑,偏偏又随齐王而来。/p

最让他起疑的是,李善至今没有说明来历。/p

看其言谈举止,听其分析时局,这样的青年才俊,放在世家大族里也是拔尖的,却不说明来历,未提及父祖,在这个时代……如此做派带着太多的诡秘。/p

而李善适才几句话也显示,他招揽苏定方以及那些窦建德旧部,显然是别有用意。/p

凌敬很清楚苏定方的性子,受李善如此大恩,必会追随,但自己呢?/p

还有那些同僚家眷呢?/p

去年虎牢关一败,曾经的豪情壮志早已消逝在风中,凌敬也不在乎自己,但却要考虑那些同僚家眷……甚至自己两个儿子、三个孙子、孙女都在其中。/p

凌伯淡淡道:“某不过寒门子弟,夏王已去,又与刘黑闼不合,难道还有用武之地?”/p

李善收起笑意,“凌伯心思敏捷,常人所不及,若凌伯要走,某也不会阻拦。”/p

回应李善的是一阵沉默。/p

片刻后,李善轻声问:“以凌伯观之,秦王可堪辅佐?”/p

又是一阵沉默。/p

等了会儿,李善才轻声道:“一路南下,多有磨难,虽份属两方,却有袍泽之情,任凭凌伯择之。”/p

凌伯咬着牙低声问:“秦王欲夺嫡,其父必不许秦王再伐河北。”/p

显然,凌敬看穿了李善的心思,其实这也并不难猜。/p

“自李唐立国,四处出击,少有败绩,唯独河北……东宫、齐王甚至圣人待之以苛,唯独秦王欲以怀柔。”李善迅速回道:“听苏兄说,凌伯亦是河北人氏,难道不愿为乡梓献策?”/p

“献策?”凌伯冷笑道:“向秦王献策?何人之策?”/p

“便是某又如何?”李善转头盯着火堆,丢了两根木头进去,低低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p

丢进火堆的木头被火舌舔上,发出轻微的噼里啪啦的声响,李善专注的听着,一旁的凌伯若有所思的盯着火堆,好似也专注的听着。/p

距离火堆不远处,周赵揉着朦胧睡眼,“二十亩良田还不够?”/p

“那好,每人再加二十贯钱。”/p

或坐或躺在地上的七八个俘虏互相对视一眼,有的人似有意动,也有的人眼神凶狠,但最终无人开口。/p

郭朴不耐烦的抽出刀,“骗开营门,无需这么多人,留两三个就行了,剩下的都杀了。”/p

周赵惋惜的蹲下来,“活着不好吗?”/p

“二十亩关中良田足以过活,二十贯钱都够娶个媳妇了。”/p

郭朴嗤笑道:“刘黑闼所部,


状态提示:第111章 出击--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