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都市现代>诸天道果模拟器>第一百零九章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22岁,在没有超凡力量的世界,铸剑材料决定了宝剑的上限,然而在拥有超凡力量的世界,超凡力量才是决定宝剑上限的关键性因素。轩辕黄帝铸造的人间第一把剑,其材料只是非常普通的首山赤铜,其铸剑技艺只是非常原始的锤炼锻造,如果按照现在的宝剑品级划分,评价肯定是粗造滥制的劣质青铜剑。然而经过轩辕黄帝的淬炼,粗造滥制的人间第一把剑,最终成为了上古十大名剑之首,古往今来传世名剑排名第一。李斯赠送的三品宝剑,乃是制造工艺非常成熟的青铜剑,完全可以满足你的需求!】

【23岁,因为你曾经在武侠大明世界专修剑道,并且在三界大唐世界窥见了诛仙剑阵的微弱奥义,因此你轻而易举的完成了剑气入体。人类的血肉之躯无法承受无坚不摧的剑气,你必须要选择一种道,用来承载剑气。由于儒家传承源自孔子,经过孟子的发扬光大,最终传到了荀子手中,你决定追根溯源,从孔子的道开始研究!】

【24岁,孔子的道在于仁与礼,仁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礼就是教化众生,孔子的理想就是通过礼仪教化,让世人全都变成君子,只要人与人之间以礼相待,世界就没有了纷争。你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孔子的儒家思想就是迂腐的代名词,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仔细研究,你发现你错得太离谱了,孔子的思想若是深入研究,可以挖掘出超乎想象的潜力!】

【25岁,地球人都知道,理想天国其实并不是痴人说梦,其实存在于遥远的过去,以及遥远的未来。遥远的过去,社会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是没有阶级划分的,人与人团结合作共同谋生,最终劳动成果全部平均分配,据说有记者把一件衣服赠送给原始部落,结果原始部落把衣服撕成布条,部落成员每人分了一块。遥远的未来,社会生产力无限提升的大同社会,每个人都有享用不尽的社会物资,任何生活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人与人之间也就不存在什么竞争冲突了,到时候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孔子的仁与礼,适合遥远的过去,也适合遥远的未来,既是人类社会的初始形态,也是人类社会的终极形态!】

【26岁,你的青铜剑,一面出现了一个仁字,一面出现了一个礼字。仁是对于个人的要求,礼是对于社会的约束。由于你对于时间法则有着深刻的理解,因此你感知到了时间长河过去未来的微弱共振,你的青铜剑虽然扎根于现在,但却仿佛跨越了时间的阻隔,上连接着过去的原始社会,下连接着未来的大同社会。你的青铜剑日益增强,很快就成为了传世名剑!】

【27岁,你来到了楚国兰陵,把仁礼剑交给荀子观摩,荀子通过仁礼剑,感知到了你对于原始社会的理解,以及对于大同社会的领悟,终于放下了心中的芥蒂。荀子下意识觉得,你当年未经允许偷看典籍,乃是天真烂漫不通世事,犹如原始部落时期的赤子童心,犹如大同社会时期的天下共享,也就不再怪罪你了。荀子与你谈论古今,夸你是古往今来首屈一指的旷世奇才,这个消息很快就传扬了出去。虽然平明百姓依旧对你漠不关心,但你却在诸子百家达官显贵中掀起了轩然大波,无数儒生吹捧你是孔子的隔代传人,只是举世皆浊唯你独清,导致你与世俗格格不入!】

【28岁,嬴政请求李斯,转赠给你一把九品秦剑,邀请你去秦国担任上卿。按照秦国的三公九卿制度,三公就是位极人臣的丞相,接下来就是左右朝纲的九位上卿,嬴政许诺的官职足以证明对你的重视,然而你沉迷研究儒家思想无法自拔,于是委婉的谢绝了嬴政的招揽。你已经把孔子的学说研究的非常深刻了,你开始研究孟子的学说!】

【29岁,孔子的仁与礼,适合遥远的过去,适合遥远的未来,但不适应现在,于是孟子对于儒家学说进行了拓展,以便儒家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孔子的仁与礼,依靠的是君子的个人觉悟,并没有任何强制性,因为孔子觉得只要再过无数年时间,大同社会自然而然就会到来,属于仁与礼的时代终究会降临,根本就没有必要在意中间过程。而孟子觉得中间过程就是儒家的破绽,因此提出了义用来过渡!】

【30岁,孔子的仁,纯粹只是个人的道德修养,某种意义上来说全凭自觉,而孟子的义,则具备一定程度的强制性,要求个人要有舍生取义的觉悟。孔子的礼,纯粹只是对于社会的道德约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足以证明孔子对于无礼之举的态度,而孟子的义,则具备一定程度的威慑性,面对无礼可以兴义师行义举替天行道。孟子知道口头上的仁义道德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只有付诸行动才能起到效果,因此创造了儒家圣道浩然正气!】

【31岁,修炼浩然正气的儒生,首先会对个人产生强制性约束,一旦做出什么违背道义的事情,就会遭到浩然正气的反噬,与此同时会对世人产生威慑,谁若是做出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修炼浩然正气的儒生就会群起而攻之。你觉得孟子的浩然正气非常有意思,简直堪称正道的福音,简直堪称魔道的克星,只是你觉得浩然正气仍有缺陷,因为浩然正气只能威慑真小人,而无法威慑表面仁义道德暗中男盗女娼的伪君子,而绝大部分罪犯都习惯性地带着伪善的面具,你决定弥补浩然正气的缺陷!】

【32岁,你联想到了无双三国世


状态提示:第一百零九章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