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年二月,皇上下旨命令司礼太监曹化淳提督东厂,而赵知来一行刚抵达大同井坪城。

第一件事情,赵知来需要开设一个传送点,这是重中之重。

他就先回想一下井坪城的地理地形。

井坪位于阴山余脉的包围之中,形成一个洼地,而南边的山势较为低一点,再往南走约七十余里,即到朔州城。

那里是桑干河的冲击平原,算是大同盆地的一部分。

另外还有四条出城线路,一是往西走九十多里,过乃河堡,到达将军会堡。再是斜向西北而去,走一百二十余里,就能看见阻虎堡。

三则是北方平虏卫城,从它再往北走三倍路程,一百五十多里,抵达杀虎口。

这三条线路出了外长城,那一边就是蒙古地带,而第四是向东北路线,去往怀仁、山阴等州县。

只是东北道路不好走,人们往往绕道南方,再转到大同方向州县。

所以赵知来认为,只要守住西北等方向,扎住口子,鞑虏军队就进不来。况且,各个方向最前线都密布着墩堡,安全系数还算不错。

只是布置传送点还是需要避开兵峰。

而井坪城东墙离东边大山又比较近,人员来往较少,赵知来就决定将传送点设到那个方位,方便自己便宜行事。

而传送点最好设置到宅子里面,所以赵知来要去寻找东边住所。

说实话,井坪城的房子选不选都无所谓,反正都是一些土屋。

好一些的,仅是多几间房子而已。

但不管如何,还是要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于是召来黄晃和薛秀才,商量怎样分配住所。

黄晃抱拳说道:“大人,下官已命属下搜寻一遍井坪,发现了几处不同之处。”

赵知来好奇起来,到处都是土房子,哪里就不同了。

“如何不同?”

黄晃得到了将士禀报,就详细介绍一下,随后说道:“井坪城东面,有一处土房稍微高上几许,旁边连着十来间,加上后院,地方还是不小。”

“好!”赵知来决定去现场看一看:“我等前去一观究竟。”

同时,吩咐薛秀才留下来安置城民,给他们分配好各自住所。

赵知来一行走了大概五六里路。

就到了那个地方,入眼之处,那是一条稍微宽阔的土路,两边搭了两排矮屋,一共大概一百来间,像是街市。

而正中的位置,那几间房子,稍显建得高一点。

赵知来估计这就是衙署所在地。

走进里面,基本布置和安州州衙大体类似,但比它简陋很多。

没有更好的地方,赵知来就将这作为兵备道衙门,嘱咐黄晃带人将此地清理一遍,然后再把如娘她们接过来。

赵知来自己到内宅那里四处转转。

其实,跟井坪城内差不多,内宅也没什么好看,满眼都是土黄色。

赵知来突然之间感到庆幸,那群人只是将木材拆得一干二净,要是连房子都推倒,那他这个兵备佥事,刚到任就得露宿了。

或许他们也没有那么好心,只是推倒屋子太累,那群人懒得出力罢了。

不过,赵知来也想通了,拆就拆吧,反正要经营这座城市,拆了更好建。

还是回头一开始那件事。

设置传送点,现在将它放到东边哪个地方。

衙署内宅地方倒是挺大,但没有什么遮挡,总不能将它放到房子里面吧,毕竟要传送大宗商品,房子那点面积,怕是远远不够。

赵知来就围着内宅,四处去看了一看,发现出了衙署后门,就离井坪城东门不远。

当然,东门现在也是一个光零零的门洞。

城门早已被拆掉搬走。

东边城墙低矮,城楼更是简陋,就像门楣上面,搭着几块石头,在上面垒着墩子,再没有其他东西。

这可能也跟地势脱不开关系。

但不管怎么说,内宅那个地方不行,暂时设置不了传送点。

赵知来准备出城门看看。

东门外距离不远,就是一座高山,前面一段距离地势较缓,再往上则陡然拔高。

缓坡和城墙之间,算得上杂草丛生,看样子,人迹罕至。

就算要从东北方向出城去往州县,按照整个城市布局,也是先从北门而出,所以到不了东门。

赵知来在缓坡上面走了一段距离。

说是缓坡,那只是相对坡度而言,不是很陡,但就高度来说,缓坡并不低。

赵知来站在缓坡,隐约地,能看见城内的人影。

就在这一瞬间,赵知来突然冒出一个念头,何不封死东门外的这条道路,从两头将它堵上,然后修建半圈城墙,将缓坡包围起来。

凭借陡峭山坡的阻隔,东边完全没有安全隐患。

越想越觉得可行,于是赵知来观察缓坡一番,决定将传送点设置于此。

一段时间过去,终于没有白费功夫,赵知来在缓坡尽头,峭壁那一个位置,寻到了一个山洞。

山洞里面非常干燥,暂时没有野生动物活动的迹象。

想想也是,如今连年天灾,边地粮食肯定吃紧,那些动物不被吃,那才奇了怪呢。

另外,山洞的面积不是很大,不到一百平方。

但赵知来无所谓,通过设备进行传送,只要周边几百米范围,都可以放置物品,而且缓坡那没人看得见。

所以不需要放到山洞里面,除非他自己搬运过来。

赵知来等的就是这一刻,他小心地操作时空设备


状态提示:第69章 传送点--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