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制盐与卖盐/p
给矿盐做脱毒处理的实验涉及的是物理和化学的综合知识,这本身并不是多么高深的学问,但这里是大魏,格物被认为是世间最神秘的学问。/p
什么是格物?格物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为探究事物的道理纠正人的行为!/p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乃是儒家专门研究“物之理”的学科,算是儒学的一个分支。只是很可惜,因为格物要涉及许多的具体操作,会需要了解很多的农、工、甚至是商方面的学问,这是骄傲的儒家的学子看不上的,所以这门伟大学科在战国后期就被儒家所抛弃了。/p
然而,袁烜对于格物有自己的看法。所谓格物应该是前世他所知的所有自然科学的统称,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医药学、天文学,甚至是水力学和建筑学等等!/p
大魏人不知道下雨是格物,挑水是格物,烧饭是格物,就连放个屁其实都有格物的大道理在里面。他们狭隘且固执的认为,像是袁烜现在所做的这种伟大的尝试才叫做格物,才配叫格物。/p
“荣国公,其实这些真的不用你亲自来的,随便叫个有些力气的侍卫都可以的!”/p
四大镇国将军,这是曹穆当年潜邸时期的四个武职亲信,天下历来有郭锋憨,曹策儒,齐垠忠,夏乔猛的说法。如今袁烜已经见过三位大将军了,如果说齐垠和夏乔的特点还不明显,那么对于郭锋的这个憨字,袁烜十二分的认同。/p
袁烜说换个人来打下手并不是关爱这位荣国公,而是嫌弃他做事毛手毛脚。用小锤子把整块的盐矿砸成小块,然后倒进石磨里,袁烜要的是把这些矿盐磨成粉末,而不是变成粉尘。/p
郭锋硬是不听,他觉得这种伟大的试验就该有轰轰烈烈的事情发生,他看了这些工具,觉得唯一有可能轰轰烈烈的就只有这个石磨了,于是非要自己亲自来转动石磨。/p
只是他转的痛快,却是不能让人继续添加进石磨眼,他转的是空磨不说,还把那些磨好的矿盐粉末给转的扬起了粉尘。/p
袁烜的劝阻不仅没有起到作用,那郭锋转的更起劲了,憨傻的笑容似乎在告诉袁烜自己才是最有力气的那个。/p
好在曹穆也受不了了,所以一脚把郭锋给踹开了,然后马上就有内侍上前轻轻的转动起来。/p
这个太监的年级不大,长得有些像是袁烜前世的某个流量鲜肉般清秀,但是那手指的关节很明显是练武练的,说不定还是老不死的门下,这让袁烜立刻有了些好感。/p
深褐色的矿盐粉末从石磨走边处缓缓溢出,另一名小内侍在袁烜的吩咐下拿着干净的笤帚把粉末扫进木桶里。/p
一连磨碎了八斤的矿盐,然后桶里一边加水一边搅拌,直到再也看不见一颗完整的颗粒,这意味着矿盐全部溶解进了水里了。/p
再找来几个差不多大小的桶,就倒进下一个蒙了密麻布的木桶。倒完之后大家发现麻布上全是灰褐色的东西,看上去很是邪乎,而揭开麻布后,刚刚还是深褐色的盐水竟然变淡了不少,但颜色依然鲜艳。/p
第三个木桶口上在绑上双层麻布,然后是三层,再是四层,如此重复再三。等到第四层麻布被揭开之后,木桶里的盐水基本已经完成了脱毒。但是此时的盐水一定还是非常苦涩,想要干净清爽的盐还需要进一步提纯。/p
六层紧密的麻布包着柳木枝子烧的木炭,一小包一小包的把掌柜的新买的大漏斗塞的满满当当。灶台上方搭了个简易的木架子,把漏斗固定好,然后把木桶里的盐水缓缓的倒进漏斗,然后无色透明的盐水淅淅沥沥的流进了锅里。/p
清澈见底的盐水和一开始浑浊的深褐色溶液完全是两个品相,若不是这么多双眼睛看见,谁能相信。/p
一直坐在椅子上旁观的曹穆已经起身了,他已经确定袁烜真的会制盐,而且一定是更好的盐。/p
当漏斗里的盐水不是流下来,而是滴下来的时候,袁烜吩咐点火加柴。郭锋自告奋勇的要去灶后看惯炉火,这关键时刻曹穆终于没有允许,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由那个掌柜的亲自来做。/p
做到了这一步基本就不用忙活什么了,袁烜悠哉悠哉的给自己倒了杯水,时不时的瞄了锅里一眼就当是在监工。/p
“这样就能出盐?”/p
曹穆就算是心性再好此时也忍不住发问,因为这东西对于大魏来说意味着太多太多。/p
袁烜一手端着茶杯,一手抓着刚刚曹穆座位边小几上的不知名糕点品尝起来,这一时半会的卡在喉咙上回答不了曹穆的问题,刚要喝口水顺顺喉咙,背上被人一拍,袁烜差点把自己的肺咳出来。/p
一看就知道是老不死的下的黑手,他或许是在告诫自己出盐之前不要太放肆。/p
“陛下稍候,只要这锅水烧干了自然就能出盐!”/p
于是这个庞大帝国的皇帝平生第一次关心炉膛的火是不是很旺,还亲自捡了一块劈柴到炉膛边。/p
看着沸腾的盐水不停的翻腾冒起气泡,所有人都像是被提着脖子的鸡看向锅里,然后保持这个姿势等待水干。/p
一锅水变成了半锅,半锅再变成半半锅,这时候原本清澈的盐水变成乳白色的液体,然后越来越白,锅的边缘往下尽是一层白白的痕迹,并且越是底下越浓密。/p
“出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