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都市现代>新二战之鹰击长空>第三百零四章,登陆

在战列舰开火后,巡洋舰和驱逐舰也开始开火射击。(即可找到本站)但是他们不像皮粗肉厚的战列舰,有着强大的防御力,能几乎视硫磺岛上的火炮,所以他们可不敢像战列舰那样停下来,甚至干脆把锚链丢下来开火,这样虽然射击精度更高,但一旦对手还击,这样的目标也更容易被击中。所以,他们依旧保持着十二节左右的速度,一边航行一边向着预定目标喷吐着火焰。

“将军,敌人的军舰在我们的射程内,请下令向敌人的军舰开火吧!”一个少佐军官对栗林忠道说。

“不行,还不到时候。”栗林忠道摇了摇头,好像是怕手下自行其是,栗林忠道又补上了一句,“我们的打炮不是用来打这些军舰的。对于美国人来说,军舰的受损是算不得什么的,他们并不在乎这种纯粹物质的损失。他们的生产力能很快的弥补这种损失。对他们来说,最不能承受的损失是生命的损失。所以,我们的作战方式必须是能最高效的杀伤美国人的作战方式。我们的大炮不多,炮也有限,这些都要留到敌人登陆之后,用来打击敌人的防护的步兵。这才是最高效的做法。”

这些道理,栗林忠道已经不是第一遍和下属的军官们讲过了。但是,日本军校长期以来向军人们灌输的“进攻思想”可不是轻而易举的能够克服的。日本军官们在军校里的时候大多接受过这样的教育:

“你有一个中队,前面来了敌军一个师,你打算怎么办?”这是教官的经典的问题。

“先防御,等敌人在进攻中露出破绽之后在反击打垮他们!”这个回答应该是很合理的吧,可你真要这样回答了,这次考试的成绩绝对是不及格了。因为这个回答太没有进攻精神了。能得高分的答案是这样的:“兵分两路,一部分正面进攻,一部分绕到敌后,防止敌人逃跑,最后包围歼灭敌人!”

一个中队(也就一个加强连)还围歼灭一个师,这样的答案放在除了日本以外的任何国家,绝对都会被送到某种医院里面去享受电击治疗,但在日本,这样的答案却是能得到高分的答案,照着这样的标准培养出来的日本军官,想正常一点都不容易。比如在瓜岛送死的那个觉得靠自己手中的不到一个联队的轻步兵(千把人)就能干掉至少5000个得到了重武器支持的美国陆战队的一木清直,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不仅仅低级军官如此,就连高级军官也不例外。比如说发动英帕尔作战,将大批部队送到野人山里面去饿死的那个牟田口廉就是这么个货色。

在这样的教育下量产出来的军官里面,栗林忠道是少有的在事实面前清醒过来了的异类。面对这如今的战局,栗林忠道已经明白,日本不可能在这场和美国人的对抗中获得胜利了,现在的问题只是如何败,败到什么地步的问题了。

栗林忠道知道,早在43年,美国人就和英国人和支那人在开罗发表了一个宣言,开出了一个日本人法接受的终止战争的条件,那就是条件投降。按照这份宣言,日本将会失去满洲、朝鲜、台湾、澎湖以及一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获得的领土。这几乎就是把日本打回到了明治维新之前嘛。甚至,这还不如明治维新之前。看看德国在一战投降后的结果,栗林忠道就感到不寒而栗:国王被驱逐,军队被解散,还背上永远法还清的债务。这样的结果和亡国事实上没有任何的区别了。如今,唯一的办法就是用更有效的抵抗来增加敌人征服日本的成本,然后希望这样的高昂的成本,能够让美国人感到吃不消,于是不得不给日本一个更好的投降的条件。事实上,他现在已经不再是在为胜利而战斗了,他战斗的目标只是为了获得一个更好的投降的条件。“至少要能保住天皇吧。”栗林忠道这样想着。[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栗林忠道规定,任何部队都不允许做所谓的“万岁冲锋”,每个士兵必须打死了十个美国兵才有资格去死。虽然他道理也讲了,命令也下达了,但是日本军人的“进攻”的积习能不能抑制得住,栗林忠道心里还真没底子。

不过,从现在来看,至少在目前,栗林忠道的策略还是得到了下属们的遵守的。虽然整个的岛屿都在美国舰队的炮火下颤抖,但岛上的日军却保持着可怕的沉默。

两架水上飞机在硫磺岛上空盘旋。这两架水上飞机是炮击舰队的校射飞机,今天天气不错,炮的落点能够看得很清楚。在校射飞机的支持下,美军舰队的炮击精度相当的令人满意。所以在几轮射击之后,校射飞机就得出了目前所以已知目标均已被摧毁的判断。而这个判断也就意味着登陆作战就要开始了。

……

在距离硫磺岛不远的海面上,陆战第四师的士兵们正在进行换乘。士兵们从高高的运输船上垂下的绳网中下到登陆艇上面。和在瓜岛时一样,士兵们把避孕套套在枪口上防止海水进入枪口。不过与那时候不同的是,士兵们手里的枪已经由1半自动步枪。

下到登陆艇上之后,比尔下士最后一次检查了自己的装备:m1步枪完好,带有八发子的桥夹已经压进了枪膛,保险正处于关闭状态,枪口也已经扎好了。在自己的子包里还有4个已经压好了的桥夹,还有很多的零散的子。自己自备的m1911手枪被放在右边的皮套里面,只要垂下右手,就能很容易的把它拔出来。另外的两个备用夹被插在皮套的外侧。然后是


状态提示:第三百零四章,登陆--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