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敏的举动受到了冯志彬的大力表扬,在信里还着重的提道,这里有多冷,因为训练等工作太多,这一上午下来,鞋子就已经被汗水浸湿了。幸好江敏给送来了换着穿的鞋子。
江敏做的鞋子,那也是费了功夫的。在过去,东北人都传靰鞡,是满族祖先发明的一种特殊风格的冬季防寒鞋式。满语,意为皮制的鞋靴。靰鞡是古老的土皮鞋,是皮鞋的“祖宗”。 辞海对靰鞡解释:“中国东北地区捆绑于脚腿上的一种防寒鞋。以牛、马、猪、鱼等皮做帮底,纳褶抽脸,帮上贯皮耳,布作腰(革幼),内垫捶软的乌拉草,用绳系耳。”前圆后方,类式皮船。
东北是全国最寒冷的地区,最冷时温可达 零下40摄氏度左右。在这样严寒的冬季里,人们在野外活动,对不断运动接触地面的脚,做好防寒保暖十分重要。人们穿上靰鞡在冰天雪地里呆上成天成夜不会冻脚,其奥妙就在于靰鞡里絮进了靰鞡草。这种草具有很好地保暖功能。被人们称为东北三宝中“一宝”。
靰鞡缝制十分讲究,工艺要求比较精细。先说选料就很严格,一张牛旧皮只能选出四五双靰鞡料。上等靰鞡必须选用二排皮革。二排皮是取于牛屁股蛋和脊梁骨处的优质皮,做出的靰鞡叫“十字花骨”,耐穿、抗造,价格比头排和三四排贵二三倍。缝制靰鞡得先作个木楦,依据靰鞡大小规格,作出不同的木楦子。大号的一般长30厘米左右,宽约14厘米,帮高约9厘米。皮匠按照靰鞡尺寸,将皮板一块块裁好,放水中泡软后,拿褶上脸。前头面上要用粗线抽成10-20道褶子,有的抽30道褶子。抽完褶子,要上前脸,也有的叫靰鞡舌头的。然后套在木楦上,将后根缝好,两帮上沿用线绳绷紧,烘干后,起出楦子,不走形不变样。并在后根上钉两个铜钱大的铁掌,防滑、耐磨。
穿靰鞡配有两根三四米长的麻绳作靰鞡带,两块二尺长一尺宽的厚布作靰鞡腰(革幼)子,一副裹腿和两块方型包脚布。穿靰鞡能保暖,关键是絮好靰鞡草。先将靰鞡草均匀饱满地絮到靰鞡里,脚底要垫厚,前头、两帮都要絮得均匀,脚装进去,不挤不松。靰鞡帮上留着10多厘米高的靰鞡草缠在脚脖上,然后用裹腿,从围裤脚的靰鞡草上缠过腿肚,再将靰鞡腰子围包上,靰鞡带系着两个长条皮耳,勒在脚背上的靰鞡脖中。后部两帮各有一个短皮耳,系绳捆绑在缠草的腿腕上。用靰鞡带一道道地缠绑在靰鞡腰子上,凸起的拳头大小靰鞡前脸,里头要塞进个小草团,既隐定靰鞡又防止往靰鞡里灌雪。穿靰鞡不分左右脚,可以来回换着穿。
靰鞡草所以有保温功能,主要是每根草是中空的,草丝柔软松散不赶毡,既保温,又防潮。靰鞡草生长在东北的沼泽地里,一墩墩,一片片,紧密丛生。这种草,纤维坚韧耐久,除作靰鞡草外,还是作草鞋、草褥的良好材料。从50年代末,靰鞡逐渐被棉胶鞋、棉大头鞋、毡鞋、棉皮鞋所替代,如今,改穿了棉胶鞋,江敏就素在棉鞋里面絮上一些靰鞡草,这样的做法,可是别人都没有想到的。只是,这样的棉鞋有一点不好,不耐穿,穿的费一点,鞋子就会歪了,或者破了。江敏只能继续做鞋。孩子们的鞋子更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