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科幻未来>血鹰之复仇笔记>周家武馆的简介篇 章

周家武馆的简介篇章

周家拳法在武术界确实是很出名,但是知道的人只局限在武林中,普通人可能都没听过,因为周家的武功虽然高强却不张扬,就是到目前也仅仅在兰海市里开了一个武馆,这还是周世昌做家主后所开的。

周家拳法的技法从外表上看更像是咏春拳和洪拳的结合体,所以一般人认为周家拳法是咏春拳法的分支,武功一般的人甚至都不会看出是周家拳法,还以为是洪拳的拳法。实际上周家拳法的历史要比咏春拳法的历史还要多几百年呢。

这里就得说说周家拳法的渊源了,周家拳法源于古派拳术。说起古派拳术可能更没有人知道了,那是因为古派早已经消失了。古派创立大概是宋朝中后期的时候,古派的创始人是古禅,此人是个孤儿,从小就在少林寺带发修行,成年之后练就了一身武艺,但是他是个武痴,觉得自己的武功没有进展,所以他从少林寺还俗之后,游历大江南北。大约四十岁左右,他已经成为了武林中数一数二的高手,于是他潜心将这几十年来的武艺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古派拳法,此拳法将四明内家拳、松溪内家拳再加上少林拳法的特点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既有内功又有外拳法的武术。

古派拳法是“以静制动、犯着即仆之旨,招招简捷实用,打穴击要,封闭缠拿。势势内气奔泻,松紧转换,刚柔相济。柔软若无骨,随物就形;刚如金石,刀斧难砍;轻若鸿毛,随风飘荡;重若泰山,万物难倾。随意而对敌,无意而触放。

宋朝的时候,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武学大发展。职业武术家也越来越多。一些主要修习大枪术的武术家接受了内家拳理论。并加以发展创新,形成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四明松溪原始武当内家拳风格的内家拳。因此学武之人相当多。古派没有几年就发展成一个在当地有名的派系,古派门下大约有接近二三百人的弟子,但这些人一直没有古禅中意的弟子。

直到古禅年过半百的时候,偶然救下了高国风和周青雨二人,此二人也是从小习武,虽然武功不高但是武功的基础很好,古禅看出这二人是个学武的苗子,所以就将二人招收进古派。在古禅的悉心栽培下,二人只用十几年的时间就继承了古禅的所有拳法,而古禅已经年近花甲,由于多年的浪荡江湖让古禅身体透支严重,晚年的古禅除了指点他二人的武功之外,几乎不会踏出房屋,而古派的管理就交给高国风和周青雨二人管理,由于林国风比周青雨大几岁,所以是大师兄。古禅就把古派掌门人的位置传位给了高国风,周青雨为大长老,自此二人发奋图强,同心协力发展古派,就在古禅去世的时候,古派已经发展成有近千人的大门派。古禅去世的时候是笑着走的。这近千人的大门派并不是说门派里养着那么多的弟子,而是宋朝的军队派出了几百名士兵分批到古派各自训练了三年,然后回去教其它士兵,而那些到古派学过武术的士兵几年之后都成为了军队里的干部,也都自称是古派的弟子为荣。

周青雨就是现在周家武馆的先祖,他广学各家之长,他还学会了寸拳和柔术,并且将这两门武学完美的融合到古派拳法上,这样周家拳法继承并发展了古派内家拳,用内力施展出洪家拳法。而周家独创的绝技是用内力使出寸拳,而且击出寸拳的同时运用了柔术,使得拳法可以瞬间改变方向,并且不损失力度。让对方辨不清拳法击出的方位。但这个绝技必须耗费大量时间学习寸拳和柔术。对学武之人的素质要求极高。

清代的前期,古派已经因为种种原因分成各门各派,而活跃在武林之中的只有周家。当时的周家门主是周勇,周家此时弟子达到上千人,满清朝廷觉得周家过于强大,而且还是汉人的门派,并且周家一直与满清政府相处的并不融洽。逐渐的成为朝廷的肉中刺、眼中钉,便有了剿灭周家门派之意。于是清朝便派了当地的李姓知州谋划剿灭之计。

这位知州带了大队人马来到周家附近时,周家已经知道这件事了,将周家所有未成年的孩子和弟子以及嫡传弟子都遣散出周家,两三人一组分别逃出去,最后集中在秘密据点。其它人浴血奋战到底,来个鱼死网破。可是没想到的是,这支军队根本没有给他们浴血奋战的机会,直接在周家门外放火炮、投掷燃烧瓶,要活活的烧死周家所有人。而逃出火场的却又遭到火枪的袭击,出来一个倒下一个,顷刻之间整个周家武馆的人死伤大半。

最后家主周勇发现官兵不想进到里面厮杀,就带着剩下的人钻进地道里逃出周家的范围,清兵发现后紧追不舍,最后真正逃出的人还不到20几个人,再加上开始逃出的孩子们。几百人的偌大周家只剩下40多人。而他们只能历经苦难北上来到现在海城镇附近,可到了这里只剩下不到二十几人,其它人不是在逃亡的路上病死就是被官兵围追堵截战死。好在周家的武术秘籍都在,而且真正的嫡系传人都没有死伤。这些人也就是现在周家武馆的真正祖先和发展者。

几个月后,那位李姓知州全家突遭大难,上下几百口人一夜之间全部被残杀。还有一些参与围剿周家的军官也被不明身份的人暗杀致死。虽然都能猜出是周家人的报复行为,但周家人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与世隔绝地隐藏在深山老林之中。

随着时间的流逝,周家武馆安稳的度


状态提示:周家武馆的简介篇 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