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青春校园>行者玄奘>第二十二章 龙族守护的国土

罗汉说:“我希望在你的池内,给我腾出一块能够置放双膝的地方。”

龙王于是缩减了部分池水,腾出一块干地施舍给罗汉。谁知罗汉施展神通增大身躯,龙王只得尽力缩减池水,以致龙池干涸,水流尽失。

不得已,龙王只得请求罗汉赐予栖身之地。罗汉便在西北留下一池,方圆一百多里,让龙王的其余支族,居住在那里。

龙王说道:“龙池已经全部施舍给您,希望您能永远接受我的供养。”

末田底迦说道:“我在不久之后,将入无余涅槃,即使想接受你的供养,恐怕也办不到了。”

龙王再次请求:“五百罗汉经常受我供养,直至佛法灭尽。希望法尽之后,我再占据此国,作为居住之池。”末田底迦答应了这一请求。

如来涅槃后的第一百年,阿育王应运君临天下,声威远播异邦。国王深信佛教,当时有五百罗汉僧、五百凡夫僧,均受国王敬仰,受到一视同仁的供养。

有个名叫摩诃提婆的凡夫僧,豁达大度,富有智慧。他深入探索名实问题,思考后撰成论著。可惜他的道理有违佛陀正教,似是而非,然而与他相熟之人,偏偏都追随这种异说。

阿育王不能识别凡圣,凭着感情偏爱,袒护他所亲近的凡夫僧。他将五百罗汉僧徒全部召集到恒河岸边,意欲弃沉河中,加以杀害。众罗汉僧迫于生命垂危,只得施展神通,腾空而起,来到迦湿弥罗地界,隐居于山谷之中。阿育王得知后,又悔又怕,亲自前来陪罪,请求这些罗汉僧还归本国。众罗汉拒不从命,阿育王只得为罗汉们建造寺庙,并将该国施舍给众僧。

这便是迦湿弥罗国的来历,虽然历史里面夹杂了很多神话传说,玄奘仍然看得津津有味。

正当玄奘在禅房内翻看迦湿弥罗《国志》的时候,阇耶因陀罗伽蓝的那些熟睡的僧侣们却不约而同地做了同一个梦——

一个天神告诉他们:“有一位来自远国的求法高僧,住到了我们这里。此人既为法来,便有无量善神在他身边围绕随护,他能来本寺驻锡,实是你们累世累劫的宿福所致,你们应当勤诵经典,精进修行,怎能如此懈怠昏睡?”

僧人们个个从梦中惊醒,不敢懈怠,经行禅诵直至天明。

玄奘却是一夜好睡,自打离开乌仗那国之后,这一路全是崇山峻岭,又是独自一人,马匹行李都得自己照顾,光走路就已经很辛苦了,更不要说,还时不时地要应对一些敌视佛教的人。那场“神判”着实令他心有余悸,好几天缓不过气来。如今总算到了一个安全的地方,自然要好好休整一下。因此看完《国志》后便躺到禅床上,沉沉睡去,全然不知身外之事。

清晨起来做了早课,只觉得精神焕发,想起国王昨晚说好了要请他入宫应供的,这会儿来人只怕已经在路上了。玄奘盘膝坐在禅床上,微闭双目,静虑凝神,他并没有入定,只是在慢慢梳理自己的思绪——

离开长安已经三年半了,故国早已远在天边,真正的目的地却还差着一截。多年的行走令他身心疲惫、伤痕累累。他原本以为,佛国自然是佛的国度,这个神圣的地方可以抚平他的伤痕,让他的心灵获得安宁……现在看来,不过是增加新的伤痕罢了。

自从翻越大雪山进入北印度,玄奘不仅看到了佛教的衰落,也见识了印度诸国五花八门的宗教和浓厚的学术气氛——凡是能精通“五明”和“四吠陀”,又能秉持一种学说或创立学说者,均被尊称为“论师”,受到各界的尊重。各个国家的各大城市都设有讲经堂,讲经堂前设置论鼓,每个有学问的人,不管他是佛教徒,还是婆罗门教徒、耆那教徒,以及别的什么大小教徒,都可以以讲座的形式自由发表自己的学说和见解,听者也可以自由发问,辩难质疑。而在这些辩论和交流中,佛教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优势。

按说各部派之间,通过辩论的方式进行学术交流,以决定胜负,这本是一件很正常很公平的事情,虽然追求胜利对于佛教徒的个人修行来说显得有些执著,但对于理论的完善却是利大于弊的。

问题是,这种原本只为交流各派学说的辩论,到后来却成了你死我活的战场,其残酷程度丝毫不亚于刀剑相争!

在印度各部派的辩论中,对负者的处罚极其惨烈,砍头、割舌、刺目……五花八门、不一而足。玄奘还记得在乌铎迦汉荼的迦腻色迦僧伽蓝,他无意中读到的《婆薮盘豆法师传》,那里面记载了世亲菩萨的老师如意论师,仅仅是因为不堪车轮战的疲惫而将一个词组念颠倒了,就被判负,不得不咬断舌头,一代宗师,最后落得个惨死的下场。

一想到这些,玄奘就不禁从内心往外冒寒气。

自进入印度以来,他一直都在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说服自己接受佛教在印度的现状,并且希望凭籍自己的信念和智慧,改变那些能改变的地方。

可是如何改变呢?最直接的方式当然就是参与辨经,在激烈的学术辩论中战胜论敌,弘扬佛法。

但他也知道,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辩经一靠学识,二靠反应,三靠语言技巧。试想一下,两个同等修为的人,若是一个口齿伶俐一个结结巴巴,则尚未辩论,就已经高下立判。

印度的各类经典都是由梵文书写在贝多罗叶上的,这种由四十一个字母组成的复杂文字,是


状态提示:第二十二章 龙族守护的国土--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