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敏妃只是一个排位相对靠后的妃子,根本就没有资格享有袝葬帝王殊荣,因此在景陵妃园寝建成之后,早早就安

另一个突破常规而且令人难以接受的问题在于,敏太妃早已经安葬于景陵的妃园寝!要知道先皇的三位皇后也是早早就过世了,赫舍里皇后更是在四十多年前就已经做古,但是她并没有下葬于景陵的妃园寝里,而是在京城以北的沙河巩华城停灵四十多年,一直在等待先皇驾崩后与夫君实行合葬,同时孝昭和孝懿皇后也是停灵多年,不能入土为安,就是为了等待与先皇一同安葬的那一刻。

从本质上来讲,将先皇嫔妃提升名号是嗣皇帝的权利之一,本是无可非厚,皇上也曾在继位之初,为稳定后宫局势就立即将位居自己阵营中的先皇后妃们实行了重新洗牌,其中和太妃被加封为和太贵妃,密嫔(十五、十六阿哥生母)被加封为密太妃。然而从以往惯例来看,这种嗣皇帝的加封行为仅限于尚在人世的先皇后妃们,旨在为这些女人们提升更高的生活待遇标准,而敏妃此时已经过世二十四年了,一个作古之人还需要什么生活待遇标准的提升?

敏妃在先皇的众多后妃中,既没有高贵的出身,也没有享有更多的宠幸,更没有掌管过后宫的实权,即使是在景陵妃园寝中安葬的早于康熙去逝的妃子中,也没有任何出众之处。论地位,有蒙古贵族血统的温僖贵妃(十阿哥生母)以贵妃之位排在她的前面;论资历,有比她入宫时间早、诞生育子女最多的荣妃(三阿哥生母)令其难望项背。

说完了皇贵妃的由来,现在再来看看先皇的敏妃是何许人也,竟能够令皇上如此大费周章,不惜遭到群臣的反对也要独断专行。

清朝在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大多数的国家制度典仪都采取了直接沿用前朝的法子,既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令国家得到有效运转,又不会引发中原地区汉民族的激烈反抗,因此包括皇宫制度也就一并承袭沿革下来,于是在后宫上,位居中宫之首的是皇后,同时在皇后之下设皇贵妃一人,享有副皇后殊荣。特别是在皇后空缺的情况下,由皇贵妃代行皇后职责,另外有些时候,立皇贵妃则意味着有取代皇后之意,因此册立了皇贵妃也就意味着此人是未来皇后的不二人选。

为了安抚在“国本之争”中失意的郑贵妃,神宗挖空心思终于想出来独创皇贵妃这一名号的法子,作为对郑贵妃的补偿,对皇三子的补偿,也体现了他的深深愧疚之情。

郑贵妃能够成为史上皇贵妃第一人除了深得神宗宠爱这个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由于神宗独宠郑贵妃,且她诞育了皇三子,令神宗欢爱至极,终于下定决心要废皇长子朱常洛(明光宗),另立郑贵妃所生皇三子为皇太子,从而引发了神宗与首辅大臣之间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经过长达十五年的斗争,“国本之争”终于在万历二十九年,以神宗不得已让步,立皇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朱常洵为福王而告终。

皇贵妃正式成为后宫女人的名号始于明朝万历年间,由于皇贵妃名号的创立,使得原本一直享有副后殊荣的“贵妃”不得不降低一个等级,“屈居”第三,从而使皇贵妃一跃位居副后之位。第一个被尊封为皇贵妃的是明神宗的郑贵妃,因生育皇三子朱常洵,令神宗极其宠爱,认为区区一个贵妃实不足以体现郑贵妃的受宠程度,遂独创了皇贵妃这个后宫名号,成为史上皇贵妃第一人。

为四位母后行祔庙之礼,他都要引经据典、翻查先例,生怕半点不合礼制被对手抓了把柄,简直是小心谨慎到了极点,要知道那可是先皇亲自册封的皇后以及名正言顺的皇太后。然而现在,皇上不但将去世多年的敏太妃追封为皇贵妃,甚至不惜前无古人地开创了大清朝皇帝地宫祔葬皇贵妃的先例,如此循规蹈矩、不敢越礼制半步的皇上,为什么独独要在敏妃尊封皇贵妃并祔葬景陵地宫这件事情上如此开天辟地,自创先例呢?

此道谕旨一出,果然不出皇上所料,立即在朝中甚至是在后宫都掀起了一股轩然大波!

六月二十五日,皇上在谕旨四位母后行祔庙之礼的五天之后,再次降下谕旨:将先皇敏妃追封为“皇考敬敏皇贵妃”,并祔葬景陵地宫。

由于皇太后过世之后,先皇所有的皇后全部“集合到齐”,与他共葬景陵地宫,按照礼制,四位皇后全部安葬完毕之后,景陵地宫的大门将永远地封死,以便逝者入土为安。虽然皇太后入葬景陵地宫还要四五个月之后,然而皇上要办的那件事情也是颇多曲折与困难,也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先行解决,绝不能晚于皇太后下葬时间。现在眼看着距离皇太后梓宫迁往遵化的时间越来越近,同时留给皇上解决问题的时间也是越来越少,被逼到绝境的他唯有尽快抛出暗藏心中已久的方案,快马斩乱麻。

皇太后的安葬问题顺利解决,皇上的眉头却没有完全地舒展开。那是更深层、更遥远的一个问题,徘徊在他心中很长时间,而且也是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原本他一直在拖延,因为他虽然经过冥思苦想,也想出来一个对策,本是想等到局势平稳、敌手肃清之后再寻个机会拿到台面上来,结果却是因为皇太后的出人意料的早早离世,将他这个隐藏在心中的另一个问题过早地暴露出来。

...


状态提示:第2656章 敏妃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