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张嘉师最后还是选择了第二个方案。因为当其时的齐楚正在激战,为了避免过于刺激齐军以及楚军,迫使这两个正在打得不亦乐乎的国家因为大秦帝国的大军压境而结成同盟,让战况变得无法预料,张嘉师最后还是选择了攻打南阳郡以及南郡的这一个作战方案。
对于张嘉师而言,攻打南阳郡以及南郡的作战计划,难度以及变数同样也很大。但是老天在这个时候很明显是站在他的身边。
在张嘉师发起了对章邯军部队的猛攻之后,屠睢也在同时发起了对进攻长沙郡的刘邦的攻势。
若是没有屠睢以及他麾下北上的这一批大秦帝国最庞大的一支主力部队之一,张嘉师很有可能要面对完全不同的局势走向。
这也可以说,屠睢以及北上的南征军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第二次东征的胜利走势。
最起码,若非屠睢以及南征军团,恐怕张嘉师想要这么轻松的解决隐约成为了最大的叛逆诸侯之一的刘邦,还不会有这么快的结果。
在迫使刘邦在乌江自刎之后,第二次东征虽然还没有完全胜利,但是已经宣布大秦帝国一方已经胜券在握。
而时间流逝得很快,在第三次东征到了现在,张嘉师只需要击败项羽的这一支楚军残部,大秦帝国曾经统治过的势力范围内,再也没有大规模能够反抗大秦帝国统治的反对者。
……
张嘉师想要做到这些事情,仅仅凭借军事上的节节胜利,明显还是不足够的。
战争不仅仅是战场上的胜负,还有着的是相互的国力之间的全方位对比。
在张嘉师发动西征辽西,正式宣布辽东军团介入天下乱局之前,辽东郡,朝鲜地区以及日本九州岛地区,在张嘉师的发展下,已经逐步成为了一个个产粮基地。
其中以辽东郡为首,在以燕国以及大秦帝国此前的治理基础,在进行整修的情况下,辽东郡成为了一个以辽河为主体的大型农业基地。
而朝鲜地区的发展虽然还不算完善,但是对于张嘉师而言,朝鲜地区在能够小规模的对外输出物资,已经是在短时间内的最好成果。
可以说以辽东郡为核心,朝鲜地区为辅助的粮食产出,成为了张嘉师前期作战的最大依仗之一。
而在同时,张嘉师还大力发展商业,以他自己为首的管理高层,在辽东郡建立了一套以重视商业发展的基准方式,扶持了辽东郡以及随后的商业产值链的重要基础。
尤其是张嘉师自己,在逐步放宽了盐业以及养蜂作业的垄断地位之后,连带着很多相应行业的发展也得到了大力扶持。
其中,以盐业为重点,张嘉师并没有藏私,而是将围海制盐较为先进的方式进行传授。
在张嘉师原来的历史当中,制盐是一个发展相当慢的技术:
历史上有用锅煎熬制盐之举。
人类最早是采集自然界存在的卤水和盐,包括地表天然卤水和岩盐及海滨洼地自然结晶的盐,供给食用。中国在5000多年前,就开始刮取海滨咸土,淋卤煎盐。有天然卤水的地区,曾采用“先烧炭,以盐井水泼之,刮取盐”的生产方法。战国末期,四川开始掘井、汲卤、煎盐。齐管仲(公元前?~前645)实行“官山海”政策,即盐由官民并制,产品全部由官府统一运销。但由汉代至明代,除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到唐玄宗开元十年(722)的139年间,开放全国海滩、盐井、盐湖,任民自由产销外,其他历代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大都实行专卖制度,以严刑峻法控制着盐的产销,以徭役的形成强迫盐户产盐,生产者役作极苦,还要负担繁重的盐课,因而严重地阻碍了生产的发展。虽然隋、唐之际,山西湖盐生产已形成“垦畦浇晒”的新工艺,宋、元之际,福建海盐生产已部分采用晒盐法,但生产规模小,工具设备简陋,生产者之间只有简单的协作,一直停留在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状态。
清代后期,宁德的漳湾、南埕青山等地盐民试行晒卤制盐技术。民国20年(1931年),福鼎叶礼意等人在秦屿文渡建圃制盐,先用木板晒盐,量少质次,后聘请浙江师傅传授制盐技艺,整滩造埕、扬卤晒盐。50年代,宁德、福鼎盐区改革制盐工艺,建设纳潮工程,充裕卤源。60年代初,宁德三都盐场用薄晒勤转的制盐工艺,抽水制卤与卤液结晶上下工序紧扣,提高盐的产量质量。用扩建结晶池与卤水蒸发池提高原盐产量。70年代后期,改变露天卤井为砌加盖卤井。该场卓雪生研制成功直流电动轴流泵,解决传统踩水车抽卤的操作方法。至80年代末,闽东制盐基本实现机械化。
井矿盐的情况有所不同。四川在宋代出现了卓筒井,首次使用钻头(“圜刃”锉)凿井。由明代到清代,手工机具逐渐完备,分工协作逐渐明确,商业资本日益转为产业资本。随着外地游民的流入,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到清代乾隆(1736~1795)、嘉庆(1796~1820)年间,自贡盐业已进入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1835年以后,黑卤井、岩盐井、深层天然气井的相继开凿,又为盐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能源。岩盐井自然溶浸通腔,一井注水,多井出卤,促成了有关井户的联合,大大促进了盐区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张嘉师的围海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