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天的时间,季布军全灭。而缓过神来的他在失去了季布军的信息同时,依旧犹豫着应该如何进退的时候,两支秦军精锐车骑部队拦腰截断了他的军队。让他尾难以兼顾。
最终,在突围无望的同时,彭越选择的是投降……
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投降有可能是难免一死,但是不投降的话,那么就是必死无疑。
彭越放弃了自己封侯拜相甚至是裂土封王的理想,最终屈服于秦军的兵威赫赫之中。
……
在之后的几年时间,彭越一转身就变成了巴郡的郡尉。
他之前所指挥的亲随部队,只有少部分允许跟随他到巴郡。
而对于这么一点,彭越也自然是捏着鼻子认命了,毕竟形势比人弱,他即使是想要盘踞巴郡而自立,恐怕当其时的南郡以及巴郡西面的蜀郡李家,先就得集中兵力将他这个降而复叛的墙头草给灭了。
再者,即使是作为张嘉师当其时控制的郡县当中,其控制力相对薄弱的地区,甚至是可以说其山民绝大部分都不服秦国官吏的管辖,屡次出现诛杀官吏,盘踞山林反叛的事情。
但是对于彭越而言,他假如打算凭借这一点反叛秦国,必然会得到一个更为凄惨的下场。
这些山民固然是不服秦帝国的管治,但是何尝会将他看成是自己人?
所以一旦他真的打算降而复叛,那么等待他的则是最有可能在郡城内被两面沿着江水进军的秦军部队直接剿灭,甚至是不需要做到这一步,也许只需要他的这些少量的亲随被杀掉的话,那么郡城内的秦军官兵就会将他剁成肉酱……
很清楚自己的境地的彭越,在巴郡的数年时间内,除了训练秦军步兵部队的山地作战能力之外,更多地就是率领这些“新军”对山民们进行围剿或者是收服。
彭越对于收服这些山民事实上不是太理解。而在一方面而言,这也可以说是彭越的一个见识局限。
或者是说彭越小看了张嘉师对民族同化的执念……
在张嘉师所在的后世,民族同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的特征而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它是从民族产生以来,在社会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的历史现象。民族同化可分为自然同化与强迫同化两种。自然同化指的是不受人为干预的同化。强迫同化与之相反,区分来自在于导致同化的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干预。
而民族同化其本质并无好坏之分。
一般表现为:比较落后的民族与比较先进的民族交往时,自然吸收先进民族的文化,逐渐改变、直至最后完全丧失自己的民族特征,变成了别的民族。整个过程是自愿自然演进的,没有借助于暴力、特权和任何强制手段。
但是,在同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斗争,被同化民族中往往有少数人特别是统治阶级中的当权者,企图用行政命令的办法阻止同化的趋势,但其结果总是阻挡不住。因为,自然同化是先进取代落后,是历史展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强迫同化是一个民族利用暴力或特权强制别的民族放弃自己民族的特征而成为它的一部分。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统治民族的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强制上。如王莽新朝时,强迫匈奴人改匈奴称号为汉族称号,改匈奴人姓名为汉人姓名。清初满族统治者强迫汉人改穿满人服装,照满人习惯剃。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强迫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只准用汉文和汉语教学,不准使用各民族自己的语言文字等。
强迫同化是以被同化民族遭受很大的痛若和牺牲作代价的,是民族压迫的一种表现,因而受到被统治民族的坚决反抗。无产阶级坚决反对强迫同化。
而张嘉师在后世所生活过的社会,虽然“民族大团结”是当时的国家主要观念。但是在之前的历史当中,毫无疑问是民族同化的进程。
而秦帝国在崛起至今,同样是民族同化的成果产物。
其中,作为民族同化的一个主要体现,则是对几个国家民族采取攻势吞并手段,展秦国国力的秦穆公的相应决策。
当时的秦国周边生活着许多戎狄的部落和小国,如陇山以西有昆戎、绵诸、翟,泾北有义渠、乌氏、朐衍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6浑之戎。他们生产落后,披衣皮,各有君长,不相统一。
他们常常突袭秦的边地,抢掠粮食、牲畜,掳夺子女,给秦人造成很大的苦难。秦穆公向西展,采取了比较谨慎的策略,先强后弱,次第征服。
秦国在西方经过长期的展,不断扩大地盘。特别是进入春秋以后,西周在陕西境内的土地,大都归秦人所有。
而这就是同化的表现之一。
在秦穆公三十六年,秦军夺得王官和郊。秦穆公三十七年,秦军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绵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绵诸王。秦穆公乘胜前进,二十多个戎狄小国先后归服了秦国。秦国辟地千里,国界南至秦岭,西达狄道,北至朐衍戎,东到黄河,史称“秦穆公霸西戎”。
而在另外一方面,一个典故也说明了秦穆公当其时的同化根本。
这个典故就是“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
秦穆公曾经外出王宫而因此丢失了自己的骏马,他亲自前往去找他的马,看见有人已经把自己的马杀了并且还正在一起吃马的肉。秦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