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越知道自己在新生的秦帝国当中,更多是一个边缘人物。
所以他想要在这个秦帝国当中真正的“出人头地”,在刨除了依靠女儿的身份来更进一步之外,就只有立下更大的功勋。
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彭越知道自己想要成功,就必须要在这方面做得更好,而在这个基础上,手段什么的并不需要介意太多。
正如他对巴郡的山民的围剿一样,这些山民的死活对于他而言毫不重要。
但是他自己也很清楚一点,自己麾下的官兵同样不能损失太惨重,要不然咸阳的中枢必然会在这个事情上给他追究责任。
所以对于彭越来说,他在成为了燕郡郡尉之后,更多的是学习应该怎么样进行防守作战。
……
在将近一年时间过去了,彭越自己也算是对长城的防御体系有着比较熟悉的运作与理解。
而这也给彭越相当高的信心,让他在将有可能面对匈奴人的大规模侵攻之中,尽可能不会因为一些不应该出现的错误而导致战线崩溃的结果出现。
但是彭越自己更希望能够挥自己的风格,可惜的是,在到达了长城的将近一年的时间,彭越除了再次受到张嘉师派遣使节给他的告诫之外,他还从边地戍守的官兵口中,知道了匈奴人的作战性质。
那就是匈奴人往往是不会携带额外的粮秣作战,而他们的后勤保障,更多是战线后面的部落牧民们给他们这些作战人员进行保证的。
这也就是换句话说,若是他真的打算如同以往一样对这些匈奴人的后勤进行打击,很有可能在没有解决掉一个部落的同时,就会面对着迅回返的匈奴骑手主力而面对被敌人围攻的困境。
彭越并不是傻瓜,他很清楚这么一来,他的下场会很惨。
即使是他能够在这个困境中率军突围成功,但是一来违反张嘉师多次的告诫,二来则是损兵折将严重,那么等待他的必然是军法的严峻处置。
但是彭越不认为这些牧民并非是不可能的目标,相反,彭越认为柿子挑软的捏是非常正确的行为。
毕竟相对于大部分青壮集中组成的匈奴军队,后方基本上是老弱病残为主的牧民们,就是一个相对而言较为轻松对付的目标。
即使是这些牧民有着一定的作战能力,但是只要这些人当中敢于作战的人伤亡殆尽之后,那么等待这些牧民的,将会是一面倒的屠杀。
………………………………………………分割线…………………………………………
牧民这个称呼并非是秦帝国创,而是出于《国语》一书:“且夫君也者,将牧民而正其邪者也,若君纵私回而弃民事,民旁有慝无由省之,益邪多矣。”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左丘明所撰,但现代有的学者从内容判断,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学者依据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凡二十一卷(篇),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
相较《左传》,《国语》所记事件大都不相连属,且偏重记言,往往通过言论反映事实,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国语》全书二十一卷:
《周语》三卷,记载了西周穆王、厉王直至东周襄王、景王、敬王时有关“邦国成败”的部分重大政治事件,反映了从西周到东周的社会政治变化的过程。
《鲁语》二卷,则着重记载鲁国上层社会一些历史人物的言行,反映了春秋时期这个礼义之邦的社会面貌。
《齐语》一卷,主要记载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采取的内政外交措施及其主导思想。
《晋语》九卷,篇幅占全书三分之一强,它比较完整地记载了从武公替晋为诸侯,献公之子的君权之争,文公称霸,一直到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家灭智氏的政治历史,从公元前678年到公元前453年,时间长,分量重,所以有人把《国语》称为“晋史”。
《郑语》一卷记周太史伯论西周末年天下兴衰继替的大局势。《楚语》二卷,主要记灵王、昭王时的历史事件。
《吴语》一卷、《越语》二卷记春秋末期吴、越争霸的史实。
而严格来说,《国语》更像是《左氏春秋》的一些记载的故事版本。
比如说同样是出自《国语?鲁语》的部分内容,可以看出这个特点:
“夏父弗忌改昭穆之常”:
夏父弗忌为宗,蒸将跻僖公。宗有司曰:“非昭穆也。”曰:“我为宗伯,明者为昭,其次为穆,何赏之有!”有司曰:“夫宗庙之有昭穆也,以次世之长幼,而等胄之亲疏也。夫祀,昭孝也。各致齐敬于其皇祖,昭孝之至也。故工史书世,宗祝书昭穆,犹恐其踰也。今将先明而后祖,自玄王以及主癸莫若汤,自稷以及王季莫若文、武,商、周之蒸也,未尝跻汤与文、武,为不踰也。鲁未若商、周而改其常,无乃不可乎?”弗听,遂跻之。
展禽曰:“夏父弗忌必有殃。夫宗有司之言顺矣,僖又未有明焉。犯顺不祥,以逆训民亦不祥,易神之班亦不祥,不明而跻之亦不祥,犯鬼道二,犯人道二,能无殃乎?”侍者曰:“若有殃焉在?抑刑戮也,其天札也?”曰:“未可知也。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