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穿越重生>穿越之特种兵:云的抗日>第2344章 光复台湾

所谓强袭,其实就是动用五十特攻机从一定距离上发起强攻。截止目前,须木和立花战队一共损失了九艘敏02,也就是说,集中起来,他们还有六十架的五十特攻机可用于这一次行动。须木和立花战队花了三天的时间完成集结,须木和立花两人又用两天的时间找到了最合适的放飞五十特攻机的海域。而为了达成袭击的突性,他们选择在凌晨时分发起进攻,于是又耽搁了一天。

须木和立花战队在集结的时候,卡拉奇的学兵军也没有闲着,一方面,陈策下令陆基海航部队扩大了搜索范围,同时,白流苏将麾下陆战队的防空部队悉数派上防空要地,密集布阵以严防死守。

同一时间段,台湾,日军最后的据点台北以及附近地区在叶肇不计代价的强攻下终于失陷。历时三个多月的攻防战,学兵军一方一共牺牲了将近两万名将士,损失战机六十余架,而日军方面,光是本土增援台湾的兵力就达一个甲种师团和两百余架战机。而这些增援部队包括原守备台北的两万余日军无一幸免,最终全部战死。至此,台湾,这个离开祖国怀抱将近半个世纪的儿子,宣告正式回归祖国怀抱。鉴于,早在中日时间全面开战之时,日本人就视台湾为本土,台湾的光复,不仅是军事上的巨大胜利,更是政治上的巨大胜利。值学兵军浙江军团和福建军团越过长江发起光复江苏和安徽战役之时,其对中国民心士气的提升,影响力更是无与伦比。

台湾全面光复之日,日本举国震惊,而正在新加坡的小泉敏一郎听闻此事,第一时间致电国内,希望米内内阁能够出面,与中国政府交涉赎回侨民。

曾经的历史上,台湾光复之日,成千上万的日本侨民被自家的军人胁迫着跳海,酿成了人类明史上的一幕人道惨剧。国家战败,侨民自杀殉国,这在当时军国主义思想泛滥的日本人看来乃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作为穿越者,小泉却不希望重新上演这一幕。这也算是他穿越以来所做的唯一一件人事了。

而正如小泉所担心的那样,他的电报发回国内以后,如石沉大海,根本没能引起国内军政高层们的关注。在这件事上,小泉明显想当了。且别说米内光政等人是否在意台湾日本侨民的生死,便是在意又如何?中国目前虽是联合政府执政,实际上却是学兵军、欧阳云说了算。而欧阳云,谁不知道他是铁血反日分子,在两国尚处在生死对敌的情况下,日本人甚至都没勇气向对方提出要求。再者,当前糜烂的战局,也令他们分不出精力来。

大和号航母舰队溃败,日本在澳洲取得的大好局势就此丧失。学太平洋舰队在短暂休整过后,兵分两路,一路戍守帝汶海,一路则追着武威号航母舰队撤退的路线,进入了大澳洲湾,并且以这里为基地,为美澳联军提供空中支援。在学太平洋舰队的帮助下,美澳联军展开一连串的反击,目前已经收复了纽卡斯尔防线。

澳战风光不再,中国战场的情势同样不容乐观,学兵军两路大军超过十万人渡江攻击江苏和安徽之日军,石原莞尔在试探着打了两仗以后,发现皇军根本不是学兵军的对手,致电国内,提出放弃长江沿线,转而集中兵力防守黄河地区的建议。在给大本营的电报中,石原莞尔总结当前局势,认为皇军之所以在四川、江苏、安徽不敌支那军队,归根结底的原因在于兵力太分散了。“皇军才多少人?可是看看我们占据的领土,如此,且别说皇军之精锐常备师团十之七八都是新补充完整,整体战力出现下降,便是没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也不足以在如此广阔的空间保持严整的防线。反观支那军,支那军之学兵军为什么能够屡屡压制我们,武器装备比皇军先进是一个原因,但是我以为最根本的,还是在于他们能够在某个区域集中一定数量的精锐兵力……主动放弃黄河南岸沿线中国地区,于皇军而言,可以集中精锐兵力进行防守,而于学兵军而言,则等若分散了他们的兵力……”

石原莞尔客观的分析,并没有赢得日军大本营大佬们的赞成,甚至,他还招来了“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的骂名,认为他畏敌如虎,实在不是一个战区司令官该有的态度。恰逢台湾“沦陷”,帝国之大东亚共荣伟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失败,日军大本营高层追究台湾日军战备责任尚来不赢,哪有时间来管那些侨民的死活。

日本政府无视台湾日本侨民的死活,上天有好生之德,此时,一直背负叛徒“日奸”骂名的日本反战联盟,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存在的价值。学兵军入渝,日本反战联盟广州支部也水涨船高,比如说该分部部长高桥良子便因此得以出任总部的副部长。而正是在她的斡旋下,叶肇的台湾兵团没有像曾经的美军那样坐观其变见死不救,在最关键的时候派出台湾特战旅介入了日本侨民的处理问题,从而避免了这一幕惨剧的发生。而经过此事,联合政府也顺势对日本本土进行了一轮宣传攻势,拿这件事来说明日军的草菅人命和中**队的仁慈,指出这就是一个明民主国家和流氓国家之间的根本区别。

视线回到卡拉奇,凌晨三点半钟左右,天色还呈靛蓝色,须木和立花战队在距离卡拉奇大约五百千米左右的海面上反飞了所部搭载的五十特攻机,开始了强袭行动。

须木和立花选定的这片用于放飞五十特攻机的海域距离印度孟买只有两


状态提示:第2344章 光复台湾--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