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穿越重生>重生南北灭隋唐>557.第557章 小气的杨坚

天府之国,最早是评论关中平原。

虽然经历了南北朝数百年战乱后,关中平原的环境恢复的很好,但是因为隋帝国建立后迁移百姓充实关中之地的政策,导致关中之地民众暴涨,生态环境破坏也加剧起来。

早在两年前,关中等地就接连开始发生干旱,只不过因为一开始的规模比较小,所以光是地方郡县就可以为民众提供救助,也没有引起隋帝国大臣们的重视,杨坚更是没有注意。

可是在经过头开始两年的小规模饥荒后,在夏历三十八年夏天,干旱规模突然扩大起来,整个关中之地都遭到了严重的干旱,除此之外还有伴随而来的蝗灾,这更是引起了隋帝国民众的恐慌。

在后世现代社会,发生了蝗灾可以通过很多手段来处理,可是在古时对于蝗灾这种未知的灾难却充满了敬畏,特别是浮屠教门为了收敛信徒,攫取财富,往往宣称这是天罚。

不仅阻挠官府民众积极消灭蝗虫,甚至还大力怂恿民众布施财物给寺院,以此来消除自己的罪孽,可是在布施大量的财物后,蝗灾不仅没有自动消除,反而更加严重起来。

当整个关中之地都陷入到干旱和蝗灾的严重情况后,饥荒也就逐渐的随之而来,甚至关中一些郡县已经开始出现民众自发向外逃亡的事件发生。

古代的生产力毕竟太过于低下,夏国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还好,良好的粮食耕作制度、大量的畜牧场,以及强大的海洋捕捞能力,还有庞大的领土版图,都让夏国从来不会陷入缺粮的境地。

但是隋帝国发生了大规模的灾荒后,就要麻烦的多,接连两年的干旱已经牵扯到这个大帝国很多精力,眼前的饥荒更是让隋帝国的君臣没有太多精力去关注更遥远的事情,他们必须保证自己的民众有饭吃。

隋文帝杨坚小时候因为父祖崇信浮屠教,甚至连出生都是在冯翊(今陕西大荔县)的般若尼寺,因此他出生不久便被尼姑智先尼姑收为徒弟,自幼寄养生长于尼姑庵之中。

法名叫做‘那罗延’意思是金刚不坏之身,在跟随智先尼姑一起生活的十二年中,他素衣素食,生活节俭,这使他养成了崇尚节俭的性格,一直到他十三岁那年才被父亲接走。

在登基后,杨坚虽贵为天子,却食不重肉,不用金玉饰品,宫中的宫女也不作美饰,生活很是节俭,甚至皇宫里面很多用具都是杨坚和独孤皇后亲自带人制作,独孤皇后还带头纺纱。

有了之前北齐奢靡而亡的教训后,杨坚深知帝王带头养成节俭风气的重要性,经常教育太子杨勇要节俭,说国家没有因为奢侈腐化而能长治久安的。他还提倡官员节俭。

甚至因为太子杨勇和秦王杨俊先后违反杨坚的禁令,奢靡不堪,大怒的杨坚将太子杨勇和秦王严重处罚,这就导致几乎整个开皇时期都没有太多的奢侈生活,士人都只佩戴木、骨、角制作的饰品。

正是因为隋文帝早期的节俭,剥削较少,隋帝国内的民众基本上还能够安居乐业,户口和财产也剧增,又加上其他一些促进生产的措施,在很短的时间内,百业兴旺,经济繁荣景象由此而生。

在一开始隋帝国内部发生干旱的时候,大臣们虽然操劳许多但并不担忧,因为在隋文帝即位后,为了预防饥荒等灾害的发生,在全国许多重要地方都修建了大型的诸备粮仓。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这些都是后世史书上曾经大肆书写过的。

这些大型粮仓存储的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按照每石一百六十斤,一个成年人在饥荒时一天一斤粮食计算,一个大型粮仓存储的粮食足可以供五十万人食用一年以上。

如果按照最低的每人每天半斤计算,一个粮仓就可以养活百万人一年时间,这个数量绝对惊人。

在夏国势力败退后,因为整个黄河下游的人口几乎被席卷一空,因此隋帝国在那里也沿袭了大农场的发展思路,粮食产量极大增加,所以在全国兴建的大型粮仓有二十多个,其他大大小小的粮仓也有近百。

在原来历史上,贞观十一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李世民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

也就是说,隋朝在洛口建立的洛口仓被李密率领的瓦岗军大量使用,而西京长安的粮仓也在唐朝建立后一直使用,可是一直到贞观十一年还没有用完,这时候隋朝已灭亡了二十年,连粮仓的建立者隋文帝都已经死了三十三年。

在后世一九六九年在洛阳考古中,发现了一座大型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面积达四十五万多平方米,内探出二百五十九个粮窖,其中还有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五十万斤,由此可见的隋朝的富裕与强盛。

如今的隋帝国比原来历史上还要更加富强,粮食产量也更加高,不管是粮仓的数量还是存储粮食的规模,都远远超过原有数量。

按理说这时隋帝国存储的粮食足可以让全国近半的人口食用一年,发生了干旱只需要开仓放粮就足够了,可是隋帝国的大臣们却为难的发现自己家陛下是个只进不出的貔貅。

隋文帝的节俭,让他在建立了这么庞大的粮仓后居然只进不出,只想着建立仓储,可是等到需要拿出来救急百姓的时候,他居然不舍得开仓放粮,这下可是把隋帝国的大臣们急坏了。


状态提示:557.第557章 小气的杨坚--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