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伍秉鉴父子争取和平解决鸦片问题的努力彻底失败了。伍秉鉴清楚地知道,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根源,正是不满广州“一口通商”和十三行的垄断贸易地位,一旦英军获胜,毫无疑问,广东行商集团的独特贸易地位将完全丧失。
为了打赢这场战争,伍家和其他行商,都为这场战争贡献了巨额的财富。战争甫一开始,伍秉鉴和十三行的行商们就积极募捐,出资修建堡垒炮台、建造新式战船、制作火炮枪械。纵然如此,已经落后于时代的清军仍然全线溃败。1841年5月,英军长驱直入,兵临广州城下时,钦差大臣奕山统领的清军无力抵抗,奕山情急之下,竟然想出了一条计策——命令行商们前往调停。广州城外,奉命行事的伍绍荣和行商们与英军首领义律展开了讨价还价。最终,双方签订《广州和约》,按协议,清军退出广州城外60里,并于一个星期内交出600万元赔款;英军则退至虎门炮台以外。这600万元巨款,有三分之一由十三行商人出资,其中伍秉鉴所出最多,共计110万元。
遗憾的是,这次赎城之举没有给伍秉鉴们带来任何荣誉和感激,而是更多的非议。从战争一开始,跟洋人做生意打交道的行商,就被国人扣上了“汉奸”的帽子。不管他们捐献多少银两,为国家和民众做了多少贡献,也摘不去这个帽子。
1842年,鸦片战争以清廷完败结束。《南京条约》签订后,在随后的赔款中,伍家被勒索缴纳了100万元,行商公所认缴134万元,其他行商摊派66万元。清政府在1843年还下令行商偿还300万银元的外商债务,而伍秉鉴一人就承担了100万银元。
此时的伍秉鉴已经意识到,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所积累的财富注定不会长久。在战争中,伍家损失了不下200万两白银。但这笔数字,对于这位号称拥有2600万两白银的世界首富来说,并不至于伤筋动骨。此时,深谋远虑的伍秉鉴已经把生意拓展到了海外,行商生意已经不再是伍家唯一的生命线了。然而,在完成了移资海外计划后的伍秉鉴,此时却已是心灰意冷。1843年9月,风烛残年的一代世界首富伍秉鉴,溘然长逝,终年74岁。
伍秉鉴死后,曾经富甲天下的广东十三行开始逐渐没落。随着“五口通商”的实行,广东丧失了在外贸方面的优势,广东十三行所享有的特权也随之结束。许多行商不堪忍受清政府的没完没了的压榨,也纷纷向伍家学样,移资海外。
如今这些在中国大陆消亡多年的行商们,已经完全的融入了西方主流世界之中。
谁也想不到,现在的伍氏家族可是汇丰银行和皇家英格兰银行的大股东,也是太平洋大铁路、纽约城市银行和摩根财团的重要投资者!
而这位受英国皇室诰封的“巴本伯爵”伍国华本人,其实就是皇家英格兰银行的执行董事之一,而这家银行却掌握着“世界货币”——英镑的发行!
如今的伍氏家族,已经可以说是和著名的罗特希尔德家族一样的“隐形帝国”!
“故土没人记得我们,也许是好事。”伍国华收回了思绪,拍了拍女儿的手,安慰她道,“那个满清朝廷把我们看成是背弃故国的假洋人,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而我们为所在国尽忠,如今也已经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证明了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这也可以说是你刚才所说的‘正确的***’吧。”
“我们应该和罗特希尔德家族一样,尽量不要参与到政治当中。”伍嘉媛握住了父亲的手,说道,“我觉得,傅家这一次似乎做的有些过火了。”
“傅家的情况和我们不一样,他们立足于国内,想要生存下来,不参与政治是根本不可能的。”伍国华说道,“我现在担心的,是他们很可能选错了人。”
“您认为那位段祺瑞将军没有能力让中国稳定下来,是吗?”伍嘉媛问道。
“以我的观察,段祺瑞的军事才能,应该在那位袁世凯皇帝之上,但他的政治才能,却远远的不及那位皇帝,甚至是皇帝的儿子。”伍国华说道,“他是军人,如果从事军人的本职,会做得很好,但作为政治家吗……”伍国华摇了摇头,眼中闪过一丝忧虑之色,“也许,现在还不是我们重回故国的时候。”
“那这位小杨将军,您怎么看?他也是一名军人,但似乎不是正经的军事院校出身。”伍嘉媛指了指放在桌子上的信,好奇的问道,“他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吗?”
“这个人是难得一见的奇才,似乎无所不知。”听到女儿的问话,伍国华的眼中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只是,他的身世疑团太多,我们能够搜集到的关于他的信息太少,而且以他的年龄和阅历,和他现在所建立的功业太不相称了……”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个人能够取得这么多的成绩,和年龄的关系也许并不大。”伍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