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高科技军阀>(二百三十九)对马海峡的“喜相逢”
参崴事变”发生后,中**队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作出凌厉的反应,美国陆军和海军派出的大批军事人员继续协助中**队的作用功不可没。象这一次中国海军派出了最先进的三艘主力舰护送陆军前往海参崴,支援在那里作战的中国海陆军,美国“顾问”仍然和以前一样,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se。

“可是,我的朋友,你可不要忘了,我们这一次的任务,不是来和日本人决斗的,而是护送陆军部队到海参崴去啊。”汤芗铭当然知道此时好战的“蛮牛”在心里想着什么,笑着提醒了他一句。

“放心吧,我记得我的职责。”哈尔西笑道,“相信我。”

看到哈尔西会心的笑容,汤芗铭放下心来,将注意力重新转到了海面上。

过不多久,司令塔里的内部通讯电话的铃铃铃的响了。在舰长、副舰长和参谋官都在的情况下,拿起话筒的通常都是汤芗铭。从电话线那端传来的是了望员的声音:“船队正在跟随我们通过海峡未发现异常”

“继续保持警戒”汤芗铭简单的叮嘱了一句之后。将了望哨的报告向哈尔西进行了口头转达,憨厚的美国舰长只是微微点头表示了解——如今“民生”号执行的是一次非常规的作战行动,以作战的方式和目的来看,这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次“和平时期”的护航,但是所不同的是,潜在的进攻者和防御者之间,存在着十分微妙的关系。

对于日本军队在海参崴的悍然挑衅,汤芗铭和众多的中**人都感到无比愤怒,对日本人的卑鄙下流在更是持强烈的鄙视态度,虽然中国政f并没有因此向日本宣战,但中**人们都明白,战争实际上已经开始了。

这一次虽然不是直接的作战任务,但“民生”号战列巡洋舰从上到下都不敢有丝毫的大意,尤其是舰长哈尔西,他深知这艘战舰对中国海军的意义有多么重大,另一方面,来自美国海军高层的命令也让他必须在这片敏感的海域小心行事。

舰内通讯用的电话又响了,汤芗铭毫不耽搁的拿起话筒,这一次,了望员的声音非常急切,而当他将东面发现不明身份舰船的消息转达给哈尔西时,美国舰长似乎已经从他的望远镜里发现了这一点,斗牛犬一样的下巴稍稍加快了抖动的频率。

“拉响战斗警报没有我的命令,任何人不许开火立即将这一情况传达给‘民主’号、‘宪法’号和陆军船队”汤芗铭大声的命令道。

刺耳的战斗警报和不断闪动的壁灯催促着舰员们迅速进入到了各自的岗位之中。事实上,“民生”号从天津大沽口启航之后,就一直处于战备状态,因此进入战斗状态并没有耗费太多的时间。很快的,各个部en相继传来了“准备就绪”的报告。

下达完各项命令之后,汤芗铭也将注意力转向发现舰船的那个方向。这时候,通过望远镜已经可以看到海面上的黑se烟雾——经验丰富的老海员能够籍此判断出来者的大致情况,包括舰船数量、种类和大小。

“看到那条老船了吧汤日本人很有意思”哈尔西脸上l出了一个怪异的微笑,说道。

汤芗铭紧盯着望远镜,他很快看清楚了来舰确实是一艘老式的战列舰,还有两艘驱逐舰,而对方舰桅上高高飘扬的菊纹旗,已经表明了对方的身份。

“我感觉怎么象是俄国人的船。”汤芗铭有些奇怪的说道。

“我想那应该是‘周防’号,”哈尔西认出了对方的身份,笑着说道,“也就是俄国人当年的‘胜利’号。如今整个世界只有一艘这样的军舰了。”

“周防”号战列舰是日本海军从俄国人手中夺来的战利舰,排水量13500吨,最高航速18节,装备2座双联装305毫米炮,10座152毫米副炮,原来属于沙俄海军,在日俄战争时被日本海军俘获于旅顺口。

“让我们看看日本人用这艘老船想干什么。”哈尔西不以为意地笑着说道。

不一会儿。观察哨的报告便证实了哈尔西的猜测,汤芗铭立即下令:“改全速前进全舰右转15度各炮位只有在得到我直接命令时才可以开火通讯官向北京发报,我们在对马海峡以东遭遇日本海军战列舰‘周防’号,请示是否可以开火驱逐”

汤芗铭知道,这个请示虽然有必要,但结果却是可以预见的——中国政f绝不会因为日本人的一艘老式战列舰而让自己最新式的战列巡洋舰受到任何损失。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民生”号的吨位比日本军舰超出两倍,火力方面则是9en406毫米炮对4en305毫米炮。速度占优、防御出se且拥有世界最强火力和高素质舰员的“民生”号可以说占尽优势,但毕竟中日两国并未宣战,“民生”号此行的任务毕竟是给陆军的运输船队护航,而且也不能保证日本人发扬“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大无畏n神,敢于以卵击石。

北京的回复还没到。视线中的日本战列舰已经变得越来越近,相比“民生”号优美的外观,它简直就是一艘不入眼的破旧船只,但这艘老舰上的大炮却还是实打实的,当两舰相隔还有1万多米地时候,伴随着隆隆几声巨响,“民生”号司令塔里的中美海军军官们顿时感觉不妙,目光也在第一时间集中到了汤芗铭和哈尔西那里。

哈尔西在这一时刻沉着冷峻的面容给汤芗铭留下极其深刻的影响,十数秒之后,当日本战列舰she出的炮弹落在附近海面并掀起震耳聋的爆炸声响时,他丝毫不为


状态提示:(二百三十九)对马海峡的“喜相逢”--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