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线的德军系初次使用,由于经验不足,对部队利用毒气攻击效果教育不够,均未能充分发挥毒气威力,同时对气象规律没有很好掌握,反而自己受到了一定的损失。因而,促使他们研究改进化学兵器——抛se器。”
“德军在伊普雷前线使用毒气使英军总司令约翰?费伦奇爵士勃然大怒,在遭毒气袭击的第二天就给伦敦拍电报,要求对德采取报复手段。英国国防大臣基钦纳勋爵决定把采取同样手段的问题提ja政fu,以求取得政fu的授权。”
“其实早在1899年,国际上就签署了《海牙宣言》,宣言中明确规定禁止使用‘文明战争’以外的作战方防ㄓⅰ⒎ā⒌碌裙在内的几十个国家都在协约上签了字,并共同发誓‘不使用任何能够放出窒息xin和有毒气体的投se物’。而如今德国却在伊普雷首先使用氯气及其它有毒气体,显然是违反了国际法。令人气恼的是,德国人却玩世不恭地宣称:他们并没有使用‘投se物’,而是放在钢瓶中的气体烟雾。不仅拒不承认违反海牙协定,而且还声称这是一种格外温和的战争方法。”
“德国人的狡辩ji怒了英国,英国内开始紧急讨论对使用毒气的态度,但内部意见不一,一时间委决不下。继首次使用毒气后一个月,5月24日,德军发动了夏季后一次,也是猛烈的袭击。黎明时分,在密集的炮火掩护下,德国兵沿着3千米的战线,在伊普雷西南方向再次向防守的英军第1骑兵队、第4和第28师施放了氯气。面对滚滚而来黄绿se的毒气烟云,协约国士兵似乎不象前几次遭袭时害怕和束手无策。他们抓起刚配发下来的双层法兰绒防毒面具,然后用苏打水浸泡一下,再用带拴起来敷在嘴上。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德军这次施放的毒气浓度高得惊人。在离阵地前沿2千米的地方就可以使人毙命,在离阵地前沿15千米的地方就能使人呕吐、刺痛人的眼睛。再往后5千米就是伊普雷城了。这时毒云已经吞没了这座历史名城,城中的建筑、树木及医院的病房都如同飘浮在云雾之中。可以想象,在前沿阵地将出现怎样一幕惨剧。开始时,士兵们都正确地使用了防毒面具。可是毒气浓度大高了,使士兵们窒息,于是他们摘下面具又一次将其浸滞在苏打水中。由于毒气不断涌来,士兵们焦躁不安,他们没等挤干苏打水,就急忙把防毒面具捂在嘴上。结果,他们无法通过饱和了的苏打水的防毒面具进行呼吸,却以为这是因受毒气而正在窒息,便又在很短的时间内又去浸泡面具。而在浸泡过程中,他们不是屏注呼吸而是艰难地喘息,因而下可避免的结果是,毒气使他们失去了知觉。”
讲到这些惨状的时候,陶治国的情绪似乎又有些不稳,他的眼角可能是渗出了泪a,他摘下了眼镜,擦拭了一下眼角,一位坐在前排的nv大学生则起身为他的茶杯续上了热水。他重戴好眼镜,礼貌地冲这位nv学生lu出一个感谢的微笑,轻咳了一声,继续开始了讲述。
“这次袭击长达4个多小时,造成协约**队3500人中毒,而至少有一半人需要回国治疗,死亡数字不详。由于前线的英军屡遭德军毒气袭击,英国政fu终于下定决心:对德军进行报复,以牙还牙。经过大量危险而复杂的研究,英国的科学家们仅用5个月时间就设计和生产出了化学武器,并招募、训练了使用这种武器的人员及找出了好的使用方法。”
“由于当时英国薄弱的化学工业远远满足不了化学战的需要,而打一场毒气战需要大量毒剂,没有高效率的大规模生产显然是不行的。而英国当时的生产量只是自己需要量的十分之一。在欧战前期,英国乃至世界其它国家的化学工业的生产能力都远远不能与德国的大型化学联合企业——法本工业托拉斯的生产能力相匹敌。据估计法本化学工业托拉斯当时有4亿美元的资本,完全能满足战争需要。用生产染料的一般机器和方法,就可以大批生产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需要的大部分毒气。那时,德国实际上垄断着全世界染料的生产。生产能力的不平衡状况,使协约国的化学战能力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到战争结束时,英国的化学能力还落后于德国。”
“尽管如此,就在德军第一次使用毒气5个月之后,英军在卢斯对德军进行了报复xin的毒气攻击。由于天气尚早看不清楚,德军误以为只是晨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