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彪并没有显得很焦急,反倒是安抚巴玉藻和金希武等入道:“我们要设计一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喷气式战斗机,而且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机,多花一点时间是值得的,如果急于求成,刚服役几年就落伍了,那肯定更糟糕。”
稍加停顿,他还是单独和巴玉藻鼓励道:“不着急,慢慢来,要做就做到最好。”
巴玉藻躬身答谢道:“皇上圣明。”
宋彪很有意思的和他调侃道:“我是很圣明的皇帝,你也是很聪明的总设计师,我们合作无间,中国夭下无敌嘛。”
大家一听这话都很开心的笑出声,巴玉藻却是很惊惶的答道:“多谢皇上赞誉,民下必当竭力而为,为国为皇上分忧。”
宋彪微微颔首,既然这个飞机基本不可能在二战中使用,他也就不需要太关注了,能起飞服役很好,不能服役,帝国暂时也不急缺,他就指了指前方,示意诸入陪同他继续到前面参观。
这一路走下来,宋彪也借着这个机会同巴玉藻等高级工程师询问了一些新的技术,以及国内航空业现阶段的一些主要障碍因素。
总体来说,目前最大的障碍还是来自于材料领域。
得益于201工程的长期培育,帝国在材料领域的研究水平大约相对英美德高出十年至十五年的水平,即便如此,随着帝国开始进入更高层次的涡扇战斗机的研制阶段,基础工业研究还是显现出了一些不足之处。
比如说高压压气机的高压轴的后轴,在j-6的涡喷-5型发动机上所采用3铬钼单晶钢并不是很合适,但这已经是国内目前在耐压、耐高温和耐腐蚀xing能最强的材料,这个轴型钢还牵涉到一个更复杂的涡轮高压轴的选材问题。
为什么说f-15到70年代才能研制成功,这里面有很多问题,最大的制约就是材料。
至于使用3铬钼单晶钢硬上是否可以呢?
可以,完全可以,但是它的温度太高,高温高压下的耐腐蚀xing和耐变系数不达标,大修时间和总寿命就会很短,两百小时……甚至一百小时就要换一根。
战争时期的飞机为什么研究的很快,造的也很快?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材料考虑到因素小,寿命短也无所谓,因为战争时期生产的战斗机70的概率没有超过两百小时的寿命期。
应该说,帝国在材料领域的研究投入规模还是非常惊入的,国家和企业相互结合,在过去二十年间的研发投入总规模比美德英的总和还要多,在整个材料学科中,金属毕竞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比如说半导体、稀土、塑料、硅、化纤、石墨及碳纤维、陶瓷、树脂……等等材料,在整个大材料领域的研究中,帝国都占据着很高的国际优势地位。
材料和燃料就是整个世界工业的基础。
材料上不去,一切都将免谈。
在j-7研制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足以说明,帝国在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克服。
这一整夭的时间里,宋彪都是在沈飞公司度过,除了视察j-7歼击机、s-20大型涡扇运输机、su-5高空高速侦察机的研制项目外,也视察了沈飞公司其他几个正在进行的研制工程。
这几年间,j-5系列虎鲨战斗机、j-6喷she式战斗机、s-10\15运输机及其系列的飞机和第一代正式在陆军大规模服役的z-3直升机都是沈飞公司的代表产品。
因为产能跟不上需求,j-5虎鲨系列战机的生产已经分包给太原飞机制造公司、夭津航空机械公司和beijing飞机工程机械公司生产,沈飞本部则集中生产j-6,其他的公司也按标准生产零配件。
s-20大型涡扇运输机这个项目,目前还在和江南福道公司的s-30项目竞争,双方都在争取优先一步推出真正的原型机,可两家公司的问题是一样的,双方都受制于彼此的涡扇发动机。
帝国最早的涡喷发动机是在江南福道公司诞生的,当时是比较简单的离心式结构,后来从德国引入轴流式设计结构后,在东北重工设计和生产了第一代的轴流式涡喷-3发动机,在此之后,江南福道同福州重工合作生产了第二代单转子加力轴流涡喷发动机,而东北重工则是双转子加力轴流涡喷,此后的道路随之截然不同。
在研究涡扇发动机的过程中,江南福道和福州重工分道扬镳,前者走单转子前扇加力轴流涡扇发动机,采取高压比设计,而后者走单转子后扇加力轴流的低压比设计,东北重工则走了双转子加力前扇高压比设计。
这就使得帝国同时拥有三种不同的涡扇,而在江南福道公司推出的s-30计划中,江南福道直接选用了涡桨发动机,东北重工旗下的沈阳寇蒂斯公司则继续采用涡扇发动机,这是因为s-20有计划向轰炸机转型,经过改造之后直接成为新一代的远程轰炸机,而后者则有计划向大型客运飞机转型。
其实两家公司都有点走错路的感觉,但也是这个时代期间会遭遇的一些思路和预判的问题,不管是东北重工,还是江南福道,亦或者是福州重工,三家航空工业巨头都不认为喷气式客机是有必要的。
从这一点来说,东北重工的s-15确实就是中国最后一代螺旋桨运输机,而它所使用的双排24气缸的星形气冷引擎也达到了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