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玄幻奇幻>苗烧水奇遇记>第62章 061

第六十一回:俏娘子心情美如花/负心郎胸襟窄似指

当你在多年以后回忆曾在一位在你的记忆中非常漂亮的女生的时候,你会不会变的加谨慎呢?道理非常简单,因为那个时候也许她已经嫁做人妇,也许她已经升为人母,这个时候你去说一些很**的话也许会显得非常失礼不过这些东西都不要紧,因为你说的都是从前的事情,许多看官在的时候,非常喜欢用情节去附会作者的真实经历,这是非常不应该的,为什么呢?实不相瞒,节一定与作者的经历有关,人物一定跟作者本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必须声明,实的生活不是一回事艺术不是真实的再现作者在现实中的经历,而是用一种情绪化的描述来记录自己的经历有的人非常聪明,比方说曹雪芹

《红楼梦》说的其实就是曹雪芹本人的故事,但它不是真实的再现作者的经历,而是用许多手法却修饰这个故事,使得它与作者的生活越来越远主人公生活的年代变的模糊不清,书中人物的服饰也与曹雪芹所处的年代不同《红楼梦》的故事有四条线组成,一是顽石游历红尘世界的故事,二是绛珠草给神瑛侍者还泪的故事,三是贾府由胜转衰的过程,四是宝玉、黛玉、宝钗之间虚幻和真实之间的故事在这四条主线中,第三条是最为真实可靠的一条线,这是一条的主线,但是它总是若隐若现,看起来并不是那么瞩目

关于这条线有过一些描述,一是冷子兴的议论,二是探春的议论,三是原本四大家族都住在金陵,结果贾府却搬到了神都,四是贾敬炼丹,五是贾珍和秦可卿爬灰,六是王熙凤私底下放高利贷,同时为了应付支出勾结鸳鸯将贾母的东西偷出来卖掉,七是贾宝玉在抓周的时候一把抓住了脂粉环,八是探春对于贾府里内斗的一段议论,九是贾府的其它子弟表现的加差劲总此九条,贾府无论如何都要衰落了,一个家族的兴衰,最关键的气势要看教育,如果在教育方面做的好的家族,一定可以兴旺很久,在教育上失败的家族,一定会昙花一现虽说贾雨村听说贾府教子有方,实际却不然

宁荣二公在世的时候,他们的儿子都还说的过去,到了他们的孙子辈就出了问题,宁公的孙子专心修道,曾孙就干起了爬灰的勾当荣公的长孙不成器,第二个孙子恨得父亲的欢心,其实贾政这个人也不成器他在自己的职位上没有什么出色的政绩,家里也一塌糊涂,只是在待人接物方面有点祖上的遗风而已贾敬、贾赦两个人在教育儿子方面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他们本人就不是什么好东西,贾政在教育儿子的时候出了动粗也没有别的办法当然一个家族的兴衰,女人在其中也起着关键作用,所谓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贾府的女人表现如何呢?早的没有记载,就从贾母说起

贾母应该是有点见识的女人,但是他的儿子很不争气,对孙子也只是一味溺爱,没有什么指教宝玉的生母是个不管事儿的主儿,发现王熙凤有持家的本事,她就乐得当甩手掌柜在教育儿子方面,她一点贡献也没有到是两件事上她的表现十分抢眼,一是骂死了金玔,二是逼死了晴雯当然这样说有点过分的,金玔挨了骂就干脆投井,晴雯被撵出贾府就索性一命呜呼,多少她们应该自己承担一点责任,不过无论怎么说王夫人在这两件事上的表现是非常糟糕的宝玉的姐姐元春,她入宫之后,终于受到了皇帝的青睐,被册立为妃她虽然在深宫之中,但是她非常关心贾府的前途对弟弟的教育问题,她表现的非常热情,还一手安排他的婚事

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宝玉是她一手带大的,她多次传出话说,不可以一味溺爱宝玉,同时在家里人准备礼物的是特意把给宝钗和宝玉的东西安排成一样的,这个意思在明显不过了贾政也曾表示自己已经物色了两个绝好的人选,一个给宝玉,一个环儿给宝玉的自然就是宝钗,把谁给环儿这就不知道了前文书已经说过了,如果从理性角度分析,元春和贾政的考虑是正确的宝钗这个人品貌端庄、熟悉礼仪、身体健康,是个可以持家的良妇黛玉就不一样了,身体不好,搞不好会影响生育,虽然长的也好看,虽说贾府不至于承担不起她的医药费,但要她持家,这是很困难的不是说她没有持家的心思,

而是她的身条件不允许她从事这项耗神的活动黛玉这个人非常任性,跟她在一起,宝玉是要吃苦头的不过理性是一回事,事实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宝玉和黛玉从小一起长大,这一层感情是宝钗不具备的还有宝玉在当时社会是一个十足的怪人,能够理解他的人万中无一,偏黛玉能够理解他,当然黛玉也是个不正常的人一个整天发表各种怪论,一个看见落花就哭鼻子,还把所有地上的花瓣都捡起来埋掉,名曰葬花他们两个病人之间的交流反而是非常顺畅的,宝钗被安排嫁给宝玉实在是太不幸了

不幸的事宝钗对于当时大家议论的金玉良缘心里是暗暗相信的,其实所谓金玉良缘根本就是假的,因为宝玉脖子上戴的那块玉是由石头幻化成的,并不是真的玉王熙凤是贾府一个非常重要的女人,她有点大观园公司总经理的感觉她绝不是一个称职的官员,她利用公款谋取私利,她还插手他人婚姻,弄出人命,败坏了贾府的声誉她打击对手的手段过于狠毒,酿成人命官司,同样损害了贾府的生育邢夫人是个唯夫命是从的人,她曾经力


状态提示:第62章 061--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