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秋,于志坚所代的班已进入毕业年级。秋季开学时,他发现班上少了一个学生,名叫易春燕。在这之前,他班上的学生入学以来没有流失一个学生。他在想:到了这个时候更不能流失。他首先向班上同学了解情况,同学们都不知情。他就回到寝室拿出学生档案,看了易春燕家庭情况和住址。易春燕全家五口人,奶奶,父亲,母亲和姐弟俩。家住高岗镇易坡村一组。于志坚利用晚饭后的时间一个人骑车来到易春燕家,看到于老师,易春燕和她的母亲就放声大哭,非常伤心。于志坚想家里一定发生了什么不幸的事情,在他的劝说下,母女俩止住了伤心的泪水。易春燕的母亲把家庭发生的情况告诉了于志坚。原来是易春燕父亲外出打工,在一家黑煤窑工地上上班,因井下塌方被砸死在矿井下面。家里只剩易春燕母亲一个人劳动。奶奶已经快八十岁的人了,还体弱多病,行走困难。为了能使儿子继续读书,易春燕的母亲决定让易春燕退学帮助她支撑这个家庭。于志坚面对这个不幸的家庭是一阵心酸,不知说什么好;但他只有一个念头,易春燕不能失学。他就给这母女俩做工作,说:“大嫂,易春燕不能退学,你们母女俩要把眼光看远点儿,困难是暂时的。你想一想,春燕的父亲不就是没有文化,没有技术,去给人家下苦力,才造成这样的不幸。国家的兴旺离不开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家庭也是这样,家庭的命运与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也是紧密相连的,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仅仅靠你们母女俩用这落后的劳动工具刨土地,什么时候才能致富啊!春燕的父亲不就是觉得仅靠土地是不行的,才出去打工吗?关键是没有文化,没有一技之长,春燕以后读书读成了出去就截然不同了。让春燕去读书,有啥困难我们想办法帮助。”于志坚的一番话打动了母女俩的心,使母女俩的思想得到了解放,母亲同意了让女儿继续读书。说:“春燕,于老师说得在理,他不会害我们的,他是为我们好。你去好好读吧,一切都有妈扛着,妈望着你们成器。”易春燕感动的猛一下子又哭着说着:“妈,女儿一定会报答你的。”于是,易春燕又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并且学习更加努力了。于志坚班上的学生又整整齐齐的一个不缺了,他的心里又踏实多了,感到非常欣慰。
为了解决易春燕经济上的困难,于志坚请示学校领导在班上搞了一个爱心捐款活动。一天晚上,他利用晚自习时间组织了这次活动。他面对全班学生心情非常沉重的说:“同学们,今天晚上我首先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请大家认真听下去。就在我们高岗镇一个村庄里,有一户人家共五口人,奶奶、父亲、母亲、姐弟俩。奶奶快八十岁的人了,还体弱多病,行走困难。……”
于志坚把易春燕家发生的事加工成一个故事跟学生讲完后,他对文艺委员说:“你把《爱的奉献》这首歌起个头,让大家共同唱这首歌。”
文艺委员领唱了一句“这是心的呼唤”以后,学生们都动情地放声歌唱。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
歌曲唱完之后,于志坚让班长拿出预先安排好的爱心捐款箱,让同学们都自由捐款,班委会人员负责统计。之后,当场把这笔捐款送给了易春燕。易春燕含着眼泪说:“感谢老师,感谢同学们,你们对我的帮助我会终身不忘。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立志成才,决不辜负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关心爱护。”
物理教师张献生和于志坚住的很近,一前一后。他的女儿也在于志坚班上,他闲暇之余就到于志坚这里来。因为于志坚一个人在这里,比较单纯。他们不是在一起相互交流教学体会,就是在一起谈心。张献生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期间被分配在原红桥公社高中任教,恢复高考制度后调到北岗四中任教。一家五口人就住两间瓦房,为了家里不能太挤,就让姑娘住在学生寝室里。于志坚和张献生老师一比,住的还算可以。张献生很欣赏于志坚,一天,吃过晚饭,他又来到于志坚这里,说:“志坚,你这一届学生毕业了我们俩搭班子行吗?”“行啊,你只要不嫌弃我这个‘土八路’,我愿意和你同甘共苦、一起奋斗。”“好一个年轻人,我们要干出点业绩来。党和国家把我们培养到大学毕业,不能碌碌无为一辈子,否则,问心有愧呀!”“张老师,你说得多实在呀!”“我只是说,你已经做出来了。你在你班上做得一些事情,我姑娘都跟我谈了,做得好啊!”“不正是在按你说得去做嘛,要干出点业绩来。”“志坚,当教师,职业道德太重要了,人们通常说是良心活儿。今天一天,看起来都在上班,你下工夫了,我没下工夫;你在认真教,我在敷衍塞责消极怠工;效果是不能马上展现在人们面前,不像工厂里生产产品的工人,每个人每天生产的产品都能搞得清清楚楚,每个人的劳动效率很快就区别开来。教学质量是一个有一定时间周期的系统工程,到了一定的时间周期才会反映出我们每个教师的教学效果。如果我们每天不踏踏实实,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过去了,等到最后出现问题了,已悔之晚矣。我们所教得学生一生的前程就毁在了我们手中。家长不知道,还感谢我们;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