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诸葛连弩(2)
一连数日刘禅皆是往返于皇宫和来敏府上之间校园全能高手。来老爷子虽然九十七岁的高龄,可头脑清晰思路敏捷,为人又是诙谐。想要把诸葛连弩改造为马钧所言的五十射一弩有很大的难度。
箭匣的容量要扩大,诸葛连弩的整体尺寸便要有所改变。箭矢的长度要缩小,用来配合加大的箭匣。可箭矢的长度改变后,射程和杀伤力都要大打折扣。如果保证连弩的杀伤力不减,只能加强诸葛连弩的发射结构和材料。如此一来与其说是改造,不如说是重新制作一支新的连弩。比起马钧提到的改造,这个结果显然不符。
诸葛连弩改造后的体积会更大,容纳更多箭矢后份量也会加重。便与携带的优势因此将不复存在,而射程和杀伤力需要实际的测试才有准确的结果。但依照来敏的推测,修改后的连弩在性能上是无法超过诸葛连弩的。这样五十发连射便显得没什么大的用处。
战场之上远程武器的重要性在于距离,也就是射程。射程缩短之后,己方的不对受到威胁的几率便会加大。杀伤力减弱,只凭借频率的优势也是难以阻止敌军的强冲。不能杀伤对方,又无法保护己方的武器要来何用?
马钧作为一名发明家,在这个时代并没有得到重视。除了民间的一些发明外,军事上的一些制作始终是无人采纳。司马昭身边的重臣裴秀便亲自去探访过马钧,结果回来后便向大家宣布马钧被自己辩驳的无话可说。傅玄对此解释说,裴秀的长处在于善于言谈,短处是缺乏巧思;马钧的长处是有巧思,但是不善言谈。如果裴秀用自己的长处,去应对马钧的短处,那么马钧一定不是对手。相反裴秀若是用自己的短处,去应对马钧的长处,便会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了。
既然马钧提起过改进诸葛连弩,那么是否实际操作过呢?刘禅一番好言安抚了来敏,回到宫内细细的思索着。黄皓当初献上的木箱中,有一卷图册便是马钧发明的发石车,也叫投石车。
常规的投石车每次投掷后,都需要军卒将投石车复原,然后搬上石块才能继续使用。守城的一方经常把牛皮浸湿挂在城墙上,石块砸到湿牛皮上便会滑落,达不到杀伤的效果。
马钧设计的投石车别出心裁,他设计了一种轮子,轮子上面挂几十块石头。利用机械作为动力使轮子转动,悬挂石头的绳索会根据一定的节奏断掉。这样石块便可以连续的抛射出去,比起常规的投石车杀伤力和破坏力成倍的增加。
这一巧思曾经被人提及,希望被官方采纳。可惜当时的曹爽对这一设计没有什么兴趣,拒绝了这一提议。不知几时,这图纸辗转流落到了黄皓手中,拿来进献给刘禅作为保命之资。当来自于后世的刘禅看到这图纸所绘的发石车,也感到惊叹不已。如此才华却得不到重用,这是中华文明的一大损失。
官家的能工巧匠皆是参不透这投石车的奥妙所在,也就是动力的来源。这机械之力是怎样产生的,图纸所绘的内容并不是很详尽。照着图纸打造,也只能做出个样子,没有办法使用。刘禅一脸失望,心中又是满怀希望。解铃还须系铃人,马钧在魏国得不到重用,何不将其带到川中加以重用?
蜀魏两国虽然断绝往来已久,但想要入魏也是不难,难就难再这人选之上。这个时代没有特种部队,更没有间谍特工。充其量是依靠各地的人口流动,或是官府之间来获取消息。所谓的探子也只是负责将别国的消息传送回国的任务。想从敌对国家中劫跑一个官员,这种难度简直是骇人听闻。
潜伏往魏国的人选不仅要身手矫捷,机智多变,更重要的是对蜀汉忠心。接近马钧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谁也说不准,一旦陷入困境,忠诚便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了。否则泄露了自己的意图,反而让魏国重视了马钧的发明。这是勇士更是死士,难度就无须多说,有这个胆魄的人恐怕都是很少。像关彝,张遵,文立这种身负重任的人是不会被派往魏国的。平时离不开这些人不说,这任务也是过于危险了。
参与过投石车设计的工匠都是官家的人,被要求保密之外,尚有呼雷阙的人员负责监视。朝中的臣子都是职责所在,为官久了自然有上位者的气度,仅是这一点想在人才济济的中原隐藏身份便是困难。
在和郤正,樊建等人商议之后,最终的人选还是要从呼雷阙中挑选。刘禅和郤正等人看法相同,文立等人做为呼雷阙的支柱是不能拿去冒险的。剩下的人员中刘邵家世渊源可以用来掩饰身份,而且想博取马钧的信任,说服者的家世也是一大助力。范恩四方游历,身手敏捷恰好补充刘邵阅历不足的特点。只是这两人年纪尚轻,担负如此重任似乎有些不妥。
按理说由魏国投奔到蜀中的人员可以做为参考的人选。只是自从费祎被魏降人郭修刺杀之后,大家很难不对魏人们抱有戒心。此行的目的若是被泄露到魏国,无疑是弄巧成拙。谨慎起见,刘禅并不打算启用魏人来做这件事。
白日为了人选之事煞费苦心并不是没有道理。此行成功的机率虽然不高,但结果是非常重要的。马钧无疑是人才,尤其是对机械和水流的利用更是绝世无双。依照后世的标准,这是科技王牌。在现有资源阶层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谁能运用科技最大限度的发挥现有资源才是关键。
曹魏的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