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一带:6、厉在河南商城南。主张这一说法的人,以明末清初人顾祖禹为代表。他在注中说:「厉亭,在县南,春秋时厉国也。昭四年,楚灭厉,楚子欲迁许于厉即此。」此后,顾栋高在中也主此说,认为「今河南光州商城南有厉亭」。但当代研究者认为,这种说法「与较早的文献记载不合」,是「清初以来的误记」,因而不足取信。上述六种说法,基本上包括了古今关于厉国地望的主要观点。其中随州、鹿邑之厉多称赖国,聊城、章丘之厉一般认为是邑名,商城之说形成较晚,只有息县厉国被较多的人认为是所记被楚国灭掉的厉国。也正因如此,才说这一厉国在「昭四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成为厉姓人得姓的渊源之地。厉国先祖与血统源流关于厉国是怎样来的一个国家,古今也同样存在着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以下两点:1、厉国是炎帝后裔所建的国家。这种说法起源较早,一般认为在魏晋时就已经出现。如在西晋人皇甫谧所撰的中,就认为湖北随州一带的厉(赖)国与炎帝神农氏有关,说「神农氏起于列山,谓列山氏,今随赖乡是也」。至唐代,李泰撰,也赞同这一说法,认为这一厉国以境内的赖山而得名,其山「在随州随县北百里,山东有石穴。昔神农氏生于赖山,所谓列山氏也。春秋时为赖国」。此后,、、、等都袭此说。另外,在宋人编撰的、等书里,也认为厉国是「三代诸侯厉子之国」,或「周不得姓之国」,主张其血缘另有所出。清朝人顾栋高撰,更进一步指出赖国是炎帝本国,姜姓。上述这些都告诉我们,在湖北随州一带的赖国是一个姜姓国家,血缘先祖是炎帝。此外,当代学界也有人根据古代赖、厉、列等字相通的事实,指出炎帝及其后代最早活动在山西汾水流域,后约在商代东迁河南鹿邑的赖乡。也就是说,在鹿邑一带的赖国也是炎帝的后裔所建的国家,血缘出自炎帝系统;2、厉国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第十九子叔颖的后代。大多数厉姓人和厉姓家谱主此说。如在近年台湾流行的、、等书中,均以厉姓家谱为依据,认为厉国是叔颖的封国,鲁昭公四年为楚所灭,其地「在褒信县,今息县东北」,「即秦时颍川郡,亦即今河南原许州、陈州、汝宁、汝州诸府州之地。厉氏发祥于此。」此外,等也说,厉国是周武王弟叔颖所建的国家。叔颖与他的父祖一样,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和周文王第十九子,在周武王十三年(公元前一一二二年)受封于厉,为子爵,建厉子国,史称厉子。此后累世相传,至鲁昭公四年为楚所灭,子孙为纪念故国,改姓为厉,以国为氏。综合上述两点可以看出,围绕厉国血缘先祖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是炎帝之后还是黄帝之后等问题上。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便可明白,主张是炎帝之后的人主要指在湖北随州和河南鹿邑的赖(厉)国,而在河南息县的厉国显然出处自黄帝系统。也正因如此,宋朝人罗泌在中便指出:「厉,子爵,蔡之褒信有厉亭,楚灭之(昭四年),非炎帝后。厉,灭厉,古本作赖。故世以为即赖,非也。」也就是说,尽管历史上曾经有过几个厉国或赖国,并且其血统来源不一,但后来诞育了厉姓的国家只有一个,也就是叔颖在西周初年所建、鲁昭公四年为楚所灭、其地在今息县东北包信镇的那个厉国。另外,需要明确的是,尽管厉姓人共尊叔颖为血缘先祖,并说他是厉国国君,然而这种说法的起源十分晚,并且也只仅仅见于厉姓家谱,在古代典籍和历代有影响的姓氏学著作中都没有记载。所以,时至今日,我们还无法从学术的角度解开叔颖身世之谜。2国君
姬隐(前1046-?)(世系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