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青春校园>中华古代名人录>名臣篇之桓魋(音tuí)

桓魋(音tuí),又称向魋,东周春秋时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任宋国主管军事行政的官——司马,掌控宋国兵权。他是宋桓公的后代,深受宋景公宠爱,他的弟弟司马牛是孔子的弟子。

1生平

贵族出身

宋景公头曼在位时,桓魋为宋国司马,主管军事行政。《左传》记载,桓魋兄弟五人:向巢、桓魋、子牛(司马牛)、子颀、子车。因宋桓公有个儿子叫肸,字向父,向父的后人有的称向氏,桓魋的大哥向巢便是其一。桓魋原称向魋,后来改为桓魋。桓魋兄弟五人当时在宋国都是令人仰慕的。老大向巢任宋国左师,是名义上的军队统帅。老二桓魋为司马,握有兵马实权。老三子牛身为贵族,是孔子的学生,也有自己的封邑。老四子颀和老五子车跟着在宋景公面前最为受宠的老二桓魋做事,也是当时威名显赫的风云人物。当时的桓氏家族是蓬勃兴旺的望族,权势炙手可热○桓氏最辉煌的时代。

族人流亡

桓氏在宋景公时期虽然曾是望族,但后来却纷纷逃出宋国,如鸟兽散。究其原因,在桓魋一人身上。

桓魋作为宋国司马,威名显赫。但他却没有珍惜自己的权势和荣誉,后来权势欲急剧膨胀,酿成了大祸。

当时,桓氏家族是商裔贵族中一股强大的势力,也是宋景公依靠的力量,桓魋尤受宋景公宠爱。公子地(景公的庶母弟)与桓魋不和,对此不能忍受。公子辰(景公胞弟)和公子地声气相投,两人愤愤不平,却无力改变局面,怕受害于景公和桓魋,便与当时不得势的宋平公和宋元公的后裔们一起离开宋景公,占据萧(今安徽萧县西北)地,曾任宋国右师的乐大心也跟随他们而去。他们在萧地聚集了一部分力量,想讨伐桓魋。

这期间,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宋国。孔子与宋景公原系同宗同族,宋景公知道孔子是天下闻名的圣人,门下有数十名文武兼备的弟子,如果把他们师徒长久地留在宋国做事,便可使宋国不再受大国的欺凌。宋景公准备出城迎接孔子。桓魋却怕孔子师徒来后会取代他们的权势,对宋景公说:“孔丘在鲁,父母之邦,官为大司寇,兼摄相事,位极人臣,然而却要辞官出走,可见其野心非小。他在卫国五年,卫灵公对他敬而不用,可见卫国看透了他。宋不及卫大,不若鲁强,孔丘师徒不速而自来,狼子野心岂不昭然若揭了吗?”宋景公说:“孔子是当今圣人,哪会做犯上作乱之事?眼下宋国正在用人之际,有他们这一班文武干才,岂不可以对外征战,对内安邦?”桓魋说:“我主若收纳孔子师徒,委以重任,他们一旦发起难来,谁能抵御?这无异于引狼入室。”桓魋竟不经宋景公同意,带领人马去杀孔子。结果孔子被赶出宋国,宋景公怏怏不快。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公子地、公子辰等人觉得在萧不安全,又去了郑国。郑国和宋国之间原来有一带隙地,名为弥作、顷丘、玉畅、岩、戈、锡(在今杞县、通许与陈留之间),郑人为他们造三城,供他们居住。宋景公和桓魋认为这股力量迟早要成为宋国的大患,宋景公便让向巢去讨伐他们。向巢初战取胜,不想郑国出兵将其包围。桓魋领兵增援向巢,一到那里也被郑军包围。桓魋力战不能取胜,只得逃回。郑军把宋军占领的地方全部收复。这一次桓魋本来打了败仗,但由于他的增援让向巢得以安全撤回,宋景公没有责备他的失败,倒称赞他救向巢的功劳。桓魋恃宠,更加骄横,以为自己的封地鞍不如薄(亳)地(今商丘城北),便要求宋景公给他调换成薄地。宋景公说:“那可不行。薄地是宋国殷商祖庙的所在地,怎么能给你呢?”宋景公为了安抚他,把七个城邑并入鞍地给了他。但桓魋却不满意。

宋景公感到桓魋有悖逆之心,让夫人突然邀他赴宴,准备乘机讨伐他。桓魋未及宋景公派人来请他赴宴,却以答谢宋景公把七个城邑并入鞍地的名义请宋景公赴宴,准备在宴席上杀宋景公。他以太阳正中作为期限,私家的武装全都埋伏了起来。宋景公识破了桓魋的诡计,对侄子皇野(也是一名掌管军事的官员)说:“我把桓魋宠坏了,现在他要加祸于我,请马上救我。”皇野说:“君命臣下若不服从,上天不容。但向巢是左师。如果他和桓魋合成一气,局面就无法收拾了。若说动向巢同意此事,就好办了。请用您的名义召见向巢。”宋景公说:“向巢要是不来怎么办?”皇野说:“我以您的名义叫他来。”

皇野坐一辆车子去了,诓向巢说:“猎场的人来报告说逢泽有一只麋鹿,主上约你一起去打猎,想让你快一点去,所以让我用车来接您。”向巢信以为真,和皇野同乘一辆车进宫。宋景公对向巢说:“让你来,是要和你商量一件事。朕把桓魋宠坏了,桓魋要杀朕。朕想命皇野领兵讨伐逆臣桓魋,你意下如何?”向巢一听,心想,我与桓魋是亲兄弟,桓魋欲作乱,我定受牵连,讨伐了桓魋,只怕就轮到我了。于是急忙下拜,跪地不起。皇野看透了他的心思,对宋景公说:“君王须和左师盟誓,桓魋的事不能株连左师。”宋景公就对向巢说:“绝不会让你也遭到祸难,上有天,下有先君,我向你发誓。”向巢这才说:“桓魋忤逆主上,是宋国的祸患。臣岂敢不唯命是听?”皇野向他讨要兵符,向巢就把兵符交给了他


状态提示:名臣篇之桓魋(音tuí)--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