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明末虎啸>第一百五十四章 盔甲设计

李啸命令工匠们用自已造剑所用的共析调质钢,按自已的要求打造一副与这个时代完全不同的铠甲。

拿到李啸的设计草图,连最有经验的打铁师傅张铜柱亦吃惊不已。

这盔甲的样式,也太奇怪了一点吧?

铁匠熟知的明军盔甲样式,是明人王析纺纂的《三才图会》所记载的那种,“分铁皮纸三等其制甲身,上缀披膊,下属吊腿,有面帘,鸡颈,兜錾,锦绣缘缯,朱漆复之。。。。。。”

而李啸要他们打的这副盔甲,与明朝常见盔甲完全不同。可以说,从头盔开始,便超乎了工匠们的想象。

在明朝,将领们头上所带头盔的典型样式为八瓣或六瓣帽儿明盔,左右有侧伸如凤翅状的护耳铁片,顶端插有白翎毛或饰红缨流苏,普通士兵所用头盔一般为生铁所铸,而将领一般为高碳熟铁打制,以增加耐磨度与弹性,防止碎裂。

在明初时,一副制作良好的将领盔甲可达五十斤重,防护效果相当良好。当然,到了明末,因为银钱紧张,连将士们的盔甲也都开始偷工减料了。李啸记得当日萨尔浒之战,明将杜松,就是是因为头戴的铁盔已锈蚀破损,被后金军一只流箭射穿头盔直贯入脑,当场阵亡。

连高级将领都如此,下面的军兵盔甲质量可想而知了。

李啸所要求工匠们用共析调质钢打制成均厚为3毫米的头盔胚型。这个头盔外看起来,造型颇为奇特,与当代头盔的形式相去甚远,倒更像个张副不大的铙钹,中间圆形部分戴在头顶,周围一圈约两寸宽的帽檐,盔顶饰有鲜红流缨,钢盔下部用生牛皮带在下巴处系牢。这种设计是李啸从后世的宽边旅行帽中得到的灵感,这样的制作,增加了头部的防护面积。平日又可摭阳防止太阳直接晒脸部与眼睛,当敌军抛射箭矢来时,那张开的帽檐可以防护从天而降的箭矢,更好地保护脸部、颈子和肩膀。

这种头盔还有一种好处。就是在出征作战时,可以反过来当一个小型饭锅来用。这也是李啸从后金军处学来的,当时的后金军每名士兵就常常身带冻干羊肉,在战场上做饭不便时,就随意支起几块石头架起头盔来煮羊肉吃。据说后来八旗入关后。还根据这种做法,发明了老北京的特产之一,黄铜火锅涮羊肉。

李啸保留了明盔的面帘与鸡颈,以增加脸部与颈部的防护,这些地主用细小的1厘米大,2毫米的共析调质钢片用结实牛皮绳仔细串成,与头盔组合在一起,可灵活取下或装上。

李啸所要求制作的胸甲,更与明代的披挂式铠甲完全不同。那是一种工匠们前所未见的两片式的胸甲,用3毫米厚的共析调质钢所制成。由精巧的倒钩卡连,可自由拆开组合,这样就不用从头上套入这样麻烦的穿着。后面那块胸甲按人体工学设计,微呈圆弧形,可以顺溜的贴在人背上,而前面的胸甲那块呈略鸡胸型,沿着人的胸椎骨部位隆起,这样在被敌人兵器刺中时,就不是沿垂直方向的法线刺中,而是和法线有个夹角。容易让敌人的兵器滑开,即使不滑开,也加大了破甲难度。

这是李啸模仿西班牙胸甲的样式而制作,这样的胸甲样式在近战中颇为有利。西班牙人在入侵美洲时。由于身穿这样防护良好的两片式鸡胸铠甲,与印第安人在肉搏战中,亦丝毫不落下风。

对于剩下的周边防护盔甲,象裲裆,披膊,抱膝等需要灵活活动的部位。李啸采用的是大小为3厘米左右的共析调质钢甲叶鳞片,以钢钉与牛皮绳札系在一起,在能有效防止攻击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增加活动自由。

在这些需要灵活运动的地方,李啸保留了一些明代铠甲的设计,如在肩胸相接处,有钢制饕餮吞肩相连,抱肚处有精钢兽头可吞衔腰带,这样的加固让盔甲在作战时列更不易散脱,也可以增加视觉美观效果。下面有3厘米左右的共析调质钢甲叶鳞片所制成,齐到膝前的腰挂,前后皆有,以增加腿部的防护。

然后是护手部分,也是采用全钢设计,2.毫米厚的共析调质钢除包裹手腕外,另向前延伸到手背处,以最大限度保护手掌,这是李啸借鉴后金摆牙喇兵铠甲的优点。

最后是护腿和靴子部分,李啸让工匠们用3毫米厚的共析调质钢一体制作,也是可拆装的两片式,这样便可迅速地穿上,上阵或上马皆是方便。

而在这件盔甲里面,则内衬厚实牛皮软甲,以增加防护与穿着舒适度。

五天后,李啸自已先当了个模特,穿上了这件工匠们精心制作,细心打磨抛光的独特盔甲。

他头戴饰有殷红鲜艳流苏的锃亮钹式钢盔,身穿光可鉴人明光奕奕的两片式全钢胸甲,肩头饕餮威风凛凛,腰上兽头厉口獠牙,身披迎风而舞的红绸披风,腰系饰有金制睚眦剑柄的共析调质钢长剑,意气丰发地站立一块突出的岩石上,顿时,全军将士都被同知大人英武雄壮豪气逼人的英姿所震憾,所慑服。

李啸心下欣喜,穿在身上的这套盔甲,只有大概二十斤重,比原来的那套精铁甲胄轻便得多,但防护力则增加了几个几何级数不止。

这种将领盔甲,李啸决定给包括副甲长在内的将领,全部如此换装。

李啸以这套将领盔甲为样本,又设计了二种样式,分别供横行队与普通枪盾兵穿着。

考虑横行队更多的陷阵作战与短兵相接,李啸改进的样式,很大一部分借鉴了欧


状态提示:第一百五十四章 盔甲设计--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