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求放过:我穿还不行
好了,话也别扯得太远。其实简单点来说,就是这些比较聪明的封建君主,在自家的属领其武备已经到了某个程度的时候,都会想着要搞点文事来巩固地盘。而在原有的历史上,老曹为什么要在建安十三年花重金去把蔡琰给赎回来?真的仅仅是因为与蔡邕是故交,所以要照顾一下蔡邕的后人?对不起,实际上老曹和蔡邕可没多少交情;那么是为了贪图蔡琰的美色?那时的蔡琰都三十五岁了,而且在北境饱受欺凌之后又哪里还有什么美色可言?
所以老曹真正的目的,是要借蔡邕的名头,借着把蔡琰从北境救回来的事,来拉拢北方地区那些文人士子们的人心。而文人士子们又是什么?是舆论走向、是人才储备、是统治能否稳固的一个基础条件。能否稳住这些文人士子,能否拉拢到文人仕子们的支持,这可是件不能忽视的事情。
现在转回孙权这里。孙权这头在这方面比起老曹也可以说是有优有劣。优的是孙氏集团完成了江东的局部统一其实要比老曹统一北方早上一些,换句话说就是孙氏集团可以比老曹更早一步去做那些拉拢那些文人仕子的事;劣则在于孙策在统一江东的时候,杀的人也未免太多了一点,所以给接下来要拉拢江东文人仕子的事造成了不少的麻烦。
但这也不能怪孙策,因为孙策当时如果不采取采伐果断的手段,只怕也镇不住江东方面的局面,所以说孙策在很多时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只是接下来到孙权要处理这方面的事情的时候也就比较麻烦了,孙权可是花了很多年的时间来装傻充愣外加和稀泥才算是打理好了与江东这边的人员关系。
接下来到了现在的建安二十年前后,江东地区整体上的格局已经是较为稳固,一些该搞的文事活动,孙权也已经在搞了,而这时文人集团的作用也就显得越来越重。事实上,战争也不仅仅是在战线上打着,文人集团之间的笔墨战争也同样打得十分的激烈。
这里还得明白一件事,就是这一时期在刀笔战场上能和老曹拼一拼的还他喵的就只有孙权而已,刘备那头这方面的底子薄,而且刘备还在忙着攻打成都、战据蜀中的事,换句话说就是刘备的武备工作都还没有完全,哪有时间和精力去搞文事工作?
而文士之间的刀笔之争又意味着什么?虽然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哪方面的文人集团能表现出来更高的水平,很可能就意味着他们这头有着更好的文人环境,而更好的文人环境,就会吸引更多的其他地区的文人跑到这里来。如果这些文人士子越聚越多,不就意味着这片地区的人才资源就更多了吗?而且是把别的地区的人给吸引过来的,那别的地区的人才可就少了。
所以所以,孙权是要借着这次的盛会,展现一下江东地区目前的文人环境,在刀笔战场上向老曹狠狠的叫一次板,狠狠的炫耀上一回,然后就争取吸引到更多的文人跑到江东这里来,给孙权提供舆论支持和人才资源。
这里还得顺便说一句,孙氏集团一直以来,至少是到目前为止,在文事方面唱主角的基本上都不是江东的本土人员,反而都是一些外来的人员。用后世某位学者的话说,在孙氏集团这边玩武备的“枪杆子”集团是淮泗将领,江东本土的世家豪族则是孙氏集团的“钱袋子”,而搞舆论搞文事的“笔杆子”,基本上都是“流亡北士”。
像张昭和张纮这二张,可都他喵的不是江东本土的人,而是当初为了躲避战乱才迁居到的江东。也就是说,孙权在启用非江东的文人士子的时候非但不会有心理障碍,反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孙氏集团在文事工作方面对人员启用的一种传统。
好了,话扯到这里差不多也足够了,反正孙权就是要搞一场文化盛宴,展现江东地区看上去非常好的文人环境,这才是孙权最根本的目的。至于什么想与6兰亲近一下,沾一沾6兰的芳泽什么的,那只不过是顺便的事而已。如果是晚年的孙权可能会有点离谱,但这一时期的孙权才三十几岁,正是他最英明的时候,又哪里会去犯那种错?
别的就不多说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紧张准备,6兰的这场辞别江东的演唱会终于开幕。而这回6兰也是鼓足了劲头,演唱会比平时一般的演唱会要提前了一个多时辰就开始,换句话说就是6兰准备这次要多搞两个多小时!两个多小时啊!正常情况下,两个多小时已经是一场正常的演唱会的时间了。
舞表演是何等的美伦美奂,这里就不再多说了,反正其惊呼声、赞美声、尖叫声几乎就没有中断过。而周瑜因为这时还在孙权的授意下留在了建业,也再一次的被6兰给请上了台,在万众之前秀了一回琴艺,惹回了太多太多江东女子们的尖叫与昏迷。